朱昌俊
乘客上車前,司機不得有詢問乘客目的地等挑客行為﹔別吃帶異味的食物。最新修訂的《出租車運營服務規范》(簡稱出租車運營國標)為出租車司機制定了26條服務用語,以及多條服務要求。
縱覽整個國標,它幾乎能代表我們對於出租車行業的全部美好想象——沒有異味,這是硬件上的標准﹔司機說文明用語,這是軟件上的要求。然而,標准雖好,如果不能確保監管的跟進以及行業內生動力的激活,恐怕也只是中看不中用。由於嚴格的總量控制和“份子錢”運營機制,出租車行業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局面,這使得外部標准的落實,以及行業自發的內生秩序的生成,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舉例說,如果出租車公司,能夠輕鬆實現穩賺不賠,又怎麼會在乎乘客的投訴?反之,如出租司機能夠感受到競爭的壓力,自然會傾向於以更好的服務態度去對待乘客。服務行業的特殊性在於,標准永遠只是“下限”,服務能做多好,歸根結底要取決於服務者面對的生存壓力。出租車行業,的確需要標准明確一些“禁區”,但至於“文明用語”之類的細節,還是要仰仗司機服務意識的激發。
當然,出租車行業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務性質,不可能像一般服務行業完全受市場競爭的約束。但卻並不意味著應該否定或排斥市場自身的淨化作用。有必要看到,管理部門、出租車公司、司機三方所形成的封閉化行業形態,當是市場亂象滋生的一個核心源頭。
管理部門出於管理上的便利,對出租車實行總量控制,加上出租車公司與司機之間的“份子錢”模式,導致市場的調節作用基本被瓦解。它一方面,使得供需調節失去市場靈敏,打車難就是一例﹔另一方面,封閉的市場格局,進一步弱化了出租車公司和司機提高服務意識的動力。這種背景下,國標越美好,越會顯得不真實。
任何管理和標准都不能窮盡每一個服務環節,這既是管理技術上的客觀局限,也是引入市場調節的必要所在。尊重市場的內生秩序,學會從市場的角度去審視和解決社會問題,而非一味仰仗“全能型”的行政管理手段,應是現代政府必須遵循的施政之道。一個健康的行業生態,既有賴於管理標准的明確,亦需以合理的機制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活力,以此才能實現管理成本與管理效率的雙向優化。出租車行業要真正得以規范,同樣離不開這樣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