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南方日報:背《岳陽樓記》免門票,有創意

潮 白

2013年10月08日13:58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背《岳陽樓記》免門票,有創意

國慶黃金周期間,有兩則景區門票新聞形成鮮明對比。一則發生在江西廬山,另一則發生在湖南岳陽樓,算是一正一負吧。

“負”的這個源自10月5日央視報道了廬山的“票中票”問題,且引用網友的計算稱“逛遍廬山所有景點需花1792元”。廬山風景名勝區次日即在其官網——中國廬山政務網上作出回應,稱此統計方式“實際上幾乎將廬山核心景區、九江市區、星子縣、湖口縣等九江所有重要景點一起算進去”。雖然網友的算法“並不科學”,但畢竟不是無中生有,只是對尋常游客來說,沒法分清哪些是廬山核心景區、哪些是借了廬山的招牌來渾水摸魚就是。

“正”的這個,是岳陽樓的“免費通行”。當然,免費有一個門檻不高的條件:游客在10分鐘內用普通話背出《岳陽樓記》。結果,國慶黃金周期間,近3000游客因此受惠。據岳陽樓管委會介紹,早在今年春節期間,他們就開始推出“背《岳陽樓記》,領免費門票”的活動了,截至目前,已有萬名游客通過背誦免費登上了岳陽樓。這個做法很有創意,它把自身蘊含的文化因子與游客的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從主觀動機上還是從客觀效果上,對光大這一千古名篇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正如很多參與者所雲,通過背誦這篇千古美文,獲得的不僅是一張免費門票,更是一種美好的文學體驗和思想境界提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國人都會比較熟悉,即便當下不能全背下來,很多人當年無疑曾經背誦過。本人沒有到過岳陽樓,想來如今即便登上去,“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岳陽樓之大觀”也已不可復見。惟其如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范仲淹的“平日自誦之言”,更凸顯其超越時空的非凡魅力。事實上,《岳陽樓記》的價值和靈魂,也正在於范仲淹的這一借景抒懷。滕子京本身乏善可陳,其所以被貶到巴陵郡,因“前在涇州費公錢十六萬”,經濟上出了問題,挪個窩就算處理了。司馬光《涑水記聞》載,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時,籌資“近萬緡,置庫於廳側,自掌之,不設主案典籍,樓成,極雄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矣”。可見到了新的地方,他的“伸手”習性絲毫沒改。今天有岳陽的人士還考証了,什麼“百廢俱興”,一些見諸記載的所謂“工程”,根本連影子都沒有。比如他“嘗欲起巨堤(即偃虹堤)以捍怒濤,使為弭楫之便”,沒開工呢,先“求文於歐陽永叔,故述堤之利詳且博矣,碑刻傳於世甚多”,把目的意義先吹出去再說。而實際結果呢?王得臣《麈史》雲:“治平(英宗年號)末,予宰巴陵,首訪是堤,郡人曰,滕未及作而去。”可嘆歐陽修這個大文豪,在《偃虹堤記》裡已把滕子京贊得不留余地,什麼“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高帽子一頂一頂地甩。而他所重修的岳陽樓,也難說不是“政績工程”。

今天游覽岳陽樓,當然不是要翻這些歷史的舊賬,但旅游勃興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諸多衷情於此的國人隻有“旅”而沒有“游”。所謂“旅”,就是在路途上奔波個不停,從這個地方急忙忙地趕到那個地方。所謂“游”,則是在“旅”的過程中受益與否,受益幾何。對景區文化未必要深鑽細研,但總不能只是把到過的景點拍下來留個影、表示我來過就滿足了,其他的懵然無知,這就失去了旅游的樂趣所在。當然,你說旅游中“撒尿、拍照、睡覺”就是樂趣,那我閉嘴就是。

岳陽樓景區的做法,可以為具備人文內涵的景區所仿效,升華出新的創意未嘗不可。我想,倘若大家不是一門心思賺游客的錢,尤其借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在黃金周大撈特撈一筆,這一點就不難做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