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安紅
俗話說:“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對於一名軍人、一支部隊來說,能不能保持艱苦奮斗的本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興衰成敗與生死存亡。
毛澤東主席曾強調,軍隊要能吃酸菜、能吃咸菜,並把吃酸菜、吃咸菜上升到講政治和提高戰斗力的高度來認識。他說,“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裡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他還說過,吃咸菜的部隊才能打勝仗。
一個酸菜、一個咸菜,蘊含著黨和軍隊發展壯大的精神密碼,關系部隊的政治本色和戰斗力,任何時候都不可等閑視之。
戰爭年代,條件艱苦,吃咸菜、吃酸菜是家常便飯。有時由於缺鹽,連咸菜也成了奢侈品。長征路上,官兵們吃草根,煮皮帶,但大家極端珍惜這種艱苦環境的磨練,把這叫做“萬‘苦’留芳”。吃得苦中苦,方為強中強。人民軍隊之所以有凝聚力、戰斗力,面對困難而不退縮,歷經艱險而不潰敗,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與艱苦環境的磨練摔打是分不開的。正如毛澤東所總結的,一支軍隊的戰斗力,不僅表現在具有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而且表現為能夠忍受別人所不能忍受的艱難困苦,隻有這樣的軍隊,才是拖不垮、打不爛的軍隊。
1950年,在朝鮮戰場上,美國連吃敗仗。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中將分析失敗的原因,指斥他的下屬說:“看看中共軍隊,他們總是在夜間行軍,他們習慣過清苦生活,甚至吃的是生玉米和煮黃豆。可是我們呢?我們的軍隊離了公路就打不了仗。……一句話,你們之所以變得對公路這樣依賴就是怕吃苦,總想坐汽車舒舒服服去打仗,到最后連人帶車一塊完蛋!”
軍事活動充滿艱辛,始終與艱苦相伴。軍人之於艱苦,猶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應,須臾不能分離。一支軍隊一旦貪圖安逸享受,就不但打不了仗,而且注定要遭到敗亡。從羅馬帝國的衰亡,到八旗子弟的腐敗,再到國民黨軍隊在大陸的潰散,古今中外,無數事實,反復証明一條真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
安逸的環境,培育不出能打仗的兵﹔堅硬的石頭,才能磨出鋒利的刃。未來戰場,可能是千裡冰封的雪原、遠離駐地的海島,也可能是人跡罕至的山谷、缺氧斷水的高原,官兵將面臨難以想象的苦與累的考驗。隻有平時培養勇於吃苦、不畏艱險的過硬作風,戰時才能不怕疲勞、敢打必勝。
現在條件好了,用不著天天吃咸菜了,但能打仗打勝仗,吃咸菜的精神永遠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