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華西都市報:教育情感無熱度,方有學生竹筏搖曳風雨中

蔣璟璟

2013年09月09日09:21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教育情感無熱度,方有學生竹筏搖曳風雨中

  廣西藤縣一小學教學點,有30多名學生的家與學校之間隔著一座中型水庫。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晒,這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撐著竹筏,渡過約500米的水面去上學。當地教育局為孩子們配備了救生衣,要求一旦遇上大風大雨天氣,就通知孩子不用來上課。

  “竹筏搖曳濤浪間,劃槳擊水為上學”,這極具畫面感的一幕,彌散著十足的悲憫意味。文明社會,怎忍置孩子們於危境?畢竟,求學之路可有艱難困苦,卻不應險象環生﹔可以道阻且長,卻不該步步驚心——確保上學過程一路平安,乃是全社會不言自明的義務,更是職能部門不容含糊的責任。

  對於孩子們而言,結果總是最重要的。顯而易見的是,藤縣古龍鎮並未窮盡一切努力,來避免出現“小學生撐竹筏上學”的現象﹔亦未曾採取周全措施,來降低該過程中的風險系數。似乎,一切皆是放任自流的狀態。校方與教育局所做的,不過是“要求走陸路”、“配備救生衣”、“大風大雨停課”。而從實踐效果看,這幾項極為有限的“對策”,幾乎是對不合理現狀的默許和縱容。

  事實上,發生在古龍鎮的故事,在各地都不乏雷同樣本。雖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實質並無二致。也即,在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項上,學校、教育主管者等,履行職責多點到為止而未能觸及根本﹔隻求在形式上略盡告知、警示等義務,卻不在乎是否真正實現了維護學生權益之目的。一些地方,教育事業一以貫之的“佑人育人”之內核已被抽離,乃至淪為神聖感消弭、嚴重走形式的世俗工作。

  最令人遺憾之處在於,一些職能部門似乎失去了對學生的同理心,而只是將他們視作必須應付的對象。在這種毫無情感熱度的情境內,種種不可想象的事件,也就“難以避免”。最新消息說,“當地教育、交通、水利、移民等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已進駐當地,共同研究解決上學出行難問題。”盡管這一迫於壓力的補救動作姍姍來遲,可若果真能解決問題,終究也未為晚也。

  隻不過,相較於針對某地某事的查漏補缺,重建教育者對學生的道義自覺與情感聯系,或許更需時間和魄力。(相關報道見9月8日《北京青年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