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工人日報:名牌大學農村生源比例是面鏡子

晏 揚

2013年09月06日11:02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科教時評】名牌大學農村生源比例是面鏡子

路…… 李法明 畫

長期以來,重點高校對農村生源比例一直閉口不談。今年,北京大學首次公布了該校的農村生源比例:今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農村學生所佔比例為14.2%。

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偏低,是近年來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現實比人們想象的更加殘酷,北京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僅為14.2%,即平均每7名本科新生中隻有1名農家子弟,而這個低得可憐的比例,還是近年來不斷增長的結果。據北大招辦介紹,近兩年,北大農村生源比例以每年2到3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這就是說,在兩年以前,北大的農村學生僅佔10%左右。

北大農村生源比例上升,應主要歸功於國家的強制性政策。去年,國務院要求重點高校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投放1萬名招生計劃,今年,這一定向招生規模增加至3萬名,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

但這顯然遠遠不夠。在某種意義上,名牌大學農村生源比例就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到了何種程度。北大農村生源僅佔14.2%、城市生源高達85.8%,這是城鄉教育鴻溝的表征,把城鄉教育差距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城鄉教育的巨大落差不只是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且關系到“三農”問題、城鄉均衡發展問題。

因為教育資源不均,城鄉學生的綜合素質差距在逐漸拉大。近十多年來,名牌大學在招生時越來越“嫌鄉愛城”,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在自主招生過程中將目光瞄向城市的重點中學,農村學生很難獲得機會,而且綜合素質考評以城市學生為本位,城市學生會唱歌、跳舞、繪畫叫素質,農村學生吃苦耐勞、意志堅強卻不叫素質,自主招生這條升學通道基本上與農村學生無緣。其二,在高招名額分配上存在地域歧視。比如,今年上海高考人數5.3萬人,北大、清華共在滬招生136人,河南考生人數71.63萬人,北大、清華共在豫招生225人,算下來,上海考生上北大、清華的比例是河南考生的8.16倍。河南以農村考生居多,上海以城市考生居多,如此,名牌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自然低得可憐。

政府在縮小城鄉教育鴻溝上的責任重大。農村學生在與城市學生的比拼中敗下陣來,無非因為他們沒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很多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條件差,至今仍有一些學生自帶桌椅上學,有的甚至餓著肚子上學。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佔GDP比重終於達到4%,教育投入總量不可謂不巨大,但這些錢應該重點用於給貧困地區中小學“雪中送炭”,而不該重點用於給高校和城市中小學“錦上添花”,應該用來填補城鄉教育鴻溝,而不能用來加劇城鄉教育不均。

此外,高校也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對城鄉教育鴻溝越拉越大的現狀不能無動於衷,對農家子弟向上流動通道狹窄問題不能袖手旁觀,尤其是國立重點高校,有責任、有義務為促進城鄉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盡一份力,在招生時不能太勢利,切忌“嫌貧愛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