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愚
9月1日,山東環保廳官微@山東環境表示,將公布春節以來受“高壓泵深井排污”冤枉及被挖地三尺的企業名單。對此次公開,@山東環境稱是順應網絡大V鄧飛的要求,並稱鄧飛冤枉企業地下排污應道歉。而此前,@山東環境與鄧飛幾度交鋒。
多回合的兩方交鋒,確實不乏“針尖對麥芒”的味道。但令人欣慰的是,雙方都保持著克制:鄧飛不卑不亢地質詢,@山東環境秉持理據地回復,“不會小心眼”的承諾,歡迎溝通的表態,都未逾越“理性對話”的范疇。
山東環保廳肯公開受冤“排污”企業名單,鄧飛也免了遭報復之虞。公眾人物發聲,倒逼真相還原,這對公眾而言,無疑是好事一樁。而對等溝通、理性博弈的過程,也為良性互動提供了范本。它跳脫了“自說自話”的辟謠思維,開門納“質疑”,講究以理服人,體現出難能可貴的行政自覺。
在此交鋒中,是否或難界定,但有些常識,不應被擱置:首先,推手惡意造謠、肆意炒作,尤其是意在中傷、借此投機的,當遭依法懲治﹔其次,在環境焦慮的當下,部分民眾對流言信疑皆存,叩問真相,可以理解,它無關惡意傳謠,而是合理情緒。
再者,在“深井排污”傳言引恐慌的情境下,當地相關部門抱著“寧信其有”“煞有其事”的心態調查,才能廓清真相、消除疑慮。由此引起的“折騰”,可能是花冤枉工夫,卻照應著百姓的知情權,是種“必要的行政成本”。更何況,傳言不實,卻猶如“可資摸瓜的藤”。
據了解,5月8日,環保部曾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重點環境污染事件處理情況,指出在濰坊未發現地下灌污証據,可山東有14家企業違法地下排污。在此情形下,不能光辟謠了事,還應以傳言為警鐘,啟動對企業排污的常態化排查與監管。
至於鄧飛是否該對“受冤”企業道歉,其實無關緊要:鄧飛既沒妄斷情勢,也沒惡意攻擊,而是抱存疑求証心態,其質問意在監督,而非敗壞企業聲譽。
有些企業被迫關停,也跟“未取証先處理”的執法程序失當有關,跟監督無必然關聯。政府公開信息,確也無需與公民對賭,而是應履之責。畢竟,真相浮出水面,就是對“蒙冤”企業的最好洗白。微博交鋒“深井排污”,不是壞事。
政務微博敢於表達,聽取異議、正視質疑,並遵循議事規則,成為互動平台,這也不失為善治圖景。(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A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