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放日報:凝聚共同的“精氣神”

吉方平

2013年09月02日17:32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凝聚共同的“精氣神”

“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先生將近90年前作出的判斷,至今有效。

民魂,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普通人的精氣神。換言之,理想信念,不僅黨員干部不可或缺,對全社會、每個人,都十分重要。

三年前,上海世博會期間,一位名叫陸士鄂的清末小說家被頻頻提起——他在那部並不出名的 “幻想小說”《新中國》裡,做了一個夢:不僅100年后國人在上海辦起一屆“萬國博覽會”,屆時“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筑到對岸浦東”,而且“租界全數收回,法庭律師皆為華人”……

精准的預言,生動的描述,令人驚嘆。當年的夢,正是內憂外患中,國人心中不息的希望之火,表述千千萬萬,核心無外如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而回溯既往,國人所圓的,何止這一個世博夢、自強夢。

時至今日,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我們,在國力今非昔比、民生更上台階、社會日益多元、格局更加復雜的今天,是否有共同的精氣神,去追逐我們共同的中國夢?

今天的不少人,常常懷念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年代,那是一個“屬於理想主義”的時代。人們尚未擺脫物質的清貧,卻急不可待地先要做精神的強者。那是一個擁有夢想的時代。在改革開放的沖鋒號下,無數追夢人,立志干一番大事業,為了自己的前程,也為了國家的希望、中華的振興。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目睹著一個個夢想成為現實。中國人書寫著“中國故事”,中國演繹著“中國奇跡”。經濟日趨發達,物質開始豐裕,但隨之而來的,也有隱隱的擔憂:我們似乎太注重奔跑的過程,卻有時淡忘出發的目的﹔我們不懈追求著物質生活的富足,卻是否還記得理想的召喚?

有人甚至喟嘆“理想已死”,這當然有些過慮。人們未必真的把“理想”拋在腦后,不再需要精神的慰藉。看看這些年多少人熱衷於一碗碗“心靈雞湯”,又有多少人虔誠地信神拜佛。盡管可以爭論其合理與否,但無論如何,這表達了一種真實的渴望。

人們渴望精神的富足,人們更需要理想的感召。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而我們需要找到共同的思想基礎,邁向共同的理想。

我們找到的這個共同的思想基礎,正是中國夢。有人說,現實如果是硬件,理想的夢就是決定硬件內容的軟件。夢是需要我們共同創造並信守的價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夢是理想,是信念,是希望,是民族之魂。

歷經百年滄桑塵洗,我們這個民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正確道路,也擁有了得到普遍認同的理想之夢。我們的事業要前進,就需要我們繼續高揚理想之旗,唯此,這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具有堅實的精神力量。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每個人都能有屬於自己的中國夢,都能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中國夢。夢未必總是宏大敘事。即便微小,照樣彌足珍貴。朴素的夢想,恰是推動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夢,需要凝聚每一個人的力量,合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如一人”的歸屬感和進取心。

“必肯犧牲乃有為,必樂服務乃有用,必能團結乃有力。”在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是聚成合力的因子,而不是無關緊要的散沙。中國人素來有一種“家國情懷”,古時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日歌裡猶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一體,恰是中國夢所寄托的深沉情感。“同心共筑中國夢”,正因其可以觸動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喚起億萬人民的認同。

我們不應忘了馬克思的誓言:“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事業,那麼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中國夢,是“幸福夢”。沒有人民幸福,發展就不算成功。無論對於一座城市,還是一個國家,每個人的幸福感、人的全面發展,應該超越速度、效益,成為評判我們發展成果的最高標准。中國夢,更是“奮斗夢”,沒有接續奮斗,沒有艱辛付出,夢想成真的那一天不可能輕鬆自然地來到。而這,尤其需要我們具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

我們不該妄自尊大,也無需妄自菲薄。向真、向善、向美,這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我們的夢與世界相通。夢想終究要照進現實,今天的我們,尤其要播撒夢的種子——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做夢的權利,讓每一個人都肩負追夢的使命。

中國夢,是我們共同的夢想,更是我們共同的信念。而信念將給我們帶來力量,奮斗的力量,創造的力量,持久的力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