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江西日報:有感於《十謝共產黨》之“實”

王中平

2013年08月26日08:44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有感於《十謝共產黨》之“實”

據報道,有一個花燈戲的歌曲近年來火遍鄉村、走紅網絡,在民間尤其是農民中廣為傳唱,這就是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田家溝農民自編自創的《十謝共產黨》。

《十謝共產黨》何以走紅?縱觀其詞,幾乎看不到溢美的辭藻和華麗的語句,但卻通俗易懂、朴實無華,發自肺腑、情真意切。比如“以前住的茅草屋,現在磚瓦新樓房”、“以前走的羊腸道,現在道路寬又廣”,又如“以前照的桐油燈,現在電燈亮堂堂”、“以前一堆大老粗,現在兩基一掃光”,再如“以前有病無錢醫,現在醫藥能報賬”、“以前種糧要上稅,現在免稅還補償”,等等,從翻身、吃飯、穿衣、住房、走路、照明、上學、看病、致富、養老十個方面的今昔對比,反映了農民生活的真實變化,道出了農民切身的真實感受,唱出了農民內心的真實聲音,所以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讓人願意聽、記得住、喜歡唱,其走紅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十謝共產黨》的走紅啟示我們:一個作品欲贏得人們的喜愛,其根源就在於“實”。《十謝共產黨》就很“實”,說的件件都是實事,寫的句句都是實話,唱的事事都是實情。其“實”何來?來自農民的親身經歷和感受。

由此及彼,讓人不禁聯想到兩件往事。當年,賀敬之、馬可之所以能寫出那首情真意切、膾炙人口的歌曲《南泥灣》,正是因為他們深入南泥灣,了解了359旅指戰員開荒的實舉,目睹了當地荒山變“江南”的實情﹔魏巍之所以能寫就那篇奔騰激越、震撼人心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正是因為他深入抗美援朝戰場,進行了3個月的扎實採訪,切實感受到了戰士們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不言而喻,精品力作的問世,皆源自作者的實地體驗和真實感觸。

如今,新創作的文藝作品浩如煙海,但引人入勝的卻不多﹔媒體上新聞作品比比皆是,但讓人難忘的卻有限。何以如此?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缺乏一個“實”字。具體說來,是與現在有些文化工作者作風漂浮不扎實、脫離實際和群眾有關。試想,詞曲作者成天待在創作室裡苦思冥想,如何能創作出充滿生活氣息、具有民族特色、令百姓喜聞樂見的好歌曲﹔新聞記者僅靠打電話、摘文件、跑機關,又怎能寫出反映火熱生活、傾吐百姓心聲、凝聚發展正能量的好新聞?

目前,各地正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廣大文化工作者應當以此為契機,向賀敬之等前輩學習,在“實”字上下功夫。務必實實在在地走基層,深入一線採風,深入群眾採訪,使“身”與群眾靠得更近些,把“心”與群眾貼得更緊些﹔實實在在地轉作風,與群眾交朋友,做群眾的貼心人,傾聽其肺腑之言,感受其喜怒哀樂,了解其所思所盼﹔實實在在地改文風,學習群眾的鮮活語言,汲取群眾的無窮智慧,記錄其生動故事,反映其生活變化,頌揚其感人事跡,以行動之“實”換來作品之“實”,努力創作出像《南泥灣》、《十謝共產黨》這樣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優秀作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