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理解這句話,他在痛惜魏征的同時,也在告訴人們不同的“鏡子”有不同的用處。所以“照鏡子”之前要先“選鏡子”。
“選鏡子”也是一門學問。鏡子選得好、選的對,才能真正反映出現實的問題。照過哈哈鏡的人都知道,無論你什麼身材,什麼臉龐,在哈哈鏡面前都是一副“肥頭大耳”的摸樣。哈哈鏡看不出事物的真相,所以要想“正衣冠”,就絕對不能選哈哈鏡來照。
現實中,黨政干部把人民群眾當做鏡子,特別是把群眾的意見當做鏡子,的確可以知得失。但是領導干部下基層問計於民,必須要親自“選鏡子”,而不能拿地方干部給安排好的鏡子來照,因為安排好的鏡子,很有可能就是“哈哈鏡”,讓人看不到真相,只是會博得自己哈哈一笑。
而實際上,上級領導檢查,很多依然是提前計劃好了線路。特別是有些地方在領導經過的線路,可以說是“黃土鋪街,清水洒道”。更有甚者,在領導的必訪之地提前安排了很多干部“扮演”群眾,當起了“群眾演員”。回答領導問話,隻會說一些歌功頌德的好話,這反映的不是民聲,而是官聲。領導又怎能做到聽民言、察民情,做到問計於民呢?
所以,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下基層檢查調研,必須打破常規,親自“選鏡子”,檢查哪裡,自己隨時決定。特別是要學會檢查調研的“三十六計”,像“聲東擊西”、“暗度陳倉”之類的計謀,要靈活應用。不按照下級的安排,才能避免被下級牽著鼻子走。
當然,“照鏡子”也不要忘記“擦鏡子”。有過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鏡子用一段時間,就會落上一層灰塵,讓鏡子變得模糊不清。所以必須要時常的擦鏡子,讓鏡子永遠?亮。“擦鏡子”一是要正本清源,掃清人民群眾的憂慮,讓群眾敢於說出真心話、敢於提出好意見。“擦鏡子”特別是要杜絕讓說了真話、提了意見的群眾被某些膽大妄為的“灰塵”給“秋后算賬”。
二是要“正衣冠”,把群眾的意見當做鏡子,最主要的是根據群眾的意見,改變和完善施政方針、施政方法,做到讓群眾滿意。群眾不滿意的施政,就沒有達到“照鏡子”以“正衣冠”的目的。鏡子要常照,這樣才能時時的發現工作中的問題,並進行時時的修正,以防工作跑偏、群眾不滿。照完鏡子讓群眾滿意,群眾這面鏡子才會變得更加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