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形式主義盛行,一個重要原因是重實績不夠。一些地方、單位或個人,通過搞一些聲勢大、規模大、影響大的“政績工程”,得了名、得了利﹔有的把功夫下在走形式上,隻管快、不管效,還蒙混過了關,甚至得了好評。一些干實事的,卻因為動作小、見效慢,被認定為沒能力、沒成績。久而久之,大家就覺得干實事不如走形式。破解形式主義,就得從重實績開始。
領導要重實績。在我們國家,“上行下效”的文化影響十分深遠,領導喜歡什麼,下面就怎麼做。中央帶頭執行“八項規定”,下面也做得不錯。隻要領導重實績,形式主義就不會如此“吃香”。領導重實績,就是要“煉就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是實績還是做“虛功”﹔就是要敢於“揭短”,讓下面感到“臉紅”,不敢再以形式主義來蒙混過關、邀功求賞﹔就是要作表率,帶頭說實話、干實事、求實效,以實際行動做給下面看。
考核要重實績。考核是“指揮棒”,破形式主義,用好這根“指揮棒”非常重要。隻要我們重點考核實績,形式主義方面的東西自然會越來越少。要科學設定實績考核指標,做到當地的中心工作是什麼,我們就考核什麼,並加大實績考核的權重﹔要堅持分類考核,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實際,劃片考核,增強實績考核的針對性和科學性﹔要堅持用數據說話,一筆一筆算賬,讓“虛假政績”沒有“市場”。
用人要重實績。用什麼樣作風的人,什麼樣的干部就會越來越多。用人重實績,做虛功的也會越來越少。一方面,要准確認定干部的實績,對那些有超前意識和長遠打算,注重抓基礎、謀長遠,盡管工作在短期內效益不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步顯示出成效的干部,大膽使用﹔相反,對那些慣於走形式主義,熱衷於搞“形象工程”,盡管當時熱熱鬧鬧,卻留下一堆“后遺症”的干部,堅決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