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眉山市委宣傳部簽發給眉山市東坡區教育局的,上面寫著:“中共眉山市委宣傳部辦公室關於XXX就讀東坡中學的函”,內容是因該宣傳部某職工的孩子今年6月小學已經畢業,准備到東坡中學就讀初中,要求東坡區教育局予以妥善安排。(7月8日《海峽導報》)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發展目標逐步由解決“有學上”向實現“上好學”轉變,工作重心也向優化教育體系、保障教育公平、推進素質教育轉變。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更是把就近入學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一項基本制度固定下來。然而,盡管近些年來我國義務教育得到長足發展,教育保障水平也明顯提高。但是,由於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教育發展仍然滯后,城鄉擇校現象依然存在。這次媒體披露的四川眉山市宣傳部發紅頭文件要求照顧干部子女就學就是典型的例証。難怪不少網友看到此則新聞時也深有感觸地說:在當前義務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就近入學制度的貫徹與落實雖然取得較大進展,但也遇到了較大的挑戰。
其實,要實現就近入學與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關鍵前提是教育的均衡發展。所以,無論對城市義務教育,還是農村義務教育而言,當下核心的任務,就是努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這也是減少城市擇校現象的根本措施。
而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均衡化,就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改造與提升,通過增加投入、加強指導、強化測評、實施骨干校長和優秀教師的定期輪崗等方式縮小學校間辦學水平的絕對差距。另外,在貫徹就近入學政策中,招生片區的劃定可從不同的層次來設置,如以特定的區域為單位來設置總體的招生片區。每個區域的大小以保証學生上學不超過2—3公裡左右的最遠距離為宜,每個區域內擁有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每個區域內的學校都是學生可以選擇進入的學校。如果不能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均衡化,那類似於四川眉山市委宣傳部利用紅頭文件變相為干部子女“擇校”的現象就會屢禁不止。毫無疑問,這也是典型的公權亂用,與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背道而弛。
總之,教育公平不是寫在紙上的空頭文件,需要各級政府始終堅持改造薄弱學校的決心不動搖,並不折不扣地加大對薄弱學校的資金、設備、師資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力度。隻有政府的責任到位,政府的投入到位,才有望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才能有望消除擇校現象。唯有如此,擇校費這一困惑教育事業、影響教育公平的難題才會迎刃而解,才會從根本上避免再出現這樣用紅頭文件為領導干部子女擇校開“綠燈”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