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晚,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了周口煙草公司花600萬購買39輛超標新車一事,報道發出后,引起眾多群眾關注。6月25日,大河網記者從周口市煙草公司了解到,該公司所購買的所有超標公車已被封存,省煙草公司成立調查組正在調查此事。(人民網)
官員的兩大腐敗表現,一是“舌尖上的腐敗”,二是“車輪上的腐敗”。嘴上公款吃喝,腿上公車私用,實際上以權謀私,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黨群干群關系,敗壞社會風氣,政府公信力下降。
官員“舌尖上的腐敗”已經暫時得到了遏制,可是官員“車輪上的腐敗”卻還很強勢,似乎這是與官員職務與任俱來的,享受得心安理得。公車開支,最近這些年已經成為媒體最關切的中心話題,領導干部乘什麼車,乘多少錢的車,哪級領導應該乘用公車,更是襲擾著人們的神經。一個小科股長乘坐幾十萬元的洋車並不少見,更高級別領導乘坐國外品牌的座駕就不足為奇了。
破解公車改革困局,需從規范公權力入手。公車改革困局的破解,在乎公權而不在公車,應把制度的設計轉向對公權力的約束和規范。讓民主決策與民主監督滲入到公權力運行的每一道程序、每一個環節中來。而公車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須要在制度設計上將公車與官員的地位、身份脫鉤,恢復其“公務”的本來面目。
公車改革真正的核心應該是發揚民主,要公開化、透明化。公車改革應首先跳出政府機關內部改革的藩蘺,更大程度吸收公眾的參與。政府採購什麼車、花多少錢、干什麼用,都應該將之公之於眾,接受公眾監督。隻有將這項改革放在法定的也是合理的制度框架內,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局,才可以逐漸走到“陽光下”。因此,就需要從預算開始,細化預算,把車輛費等各種職務消費列為預算,使之處於人大的直接監督下。這將從根本上解決包括公車消費在內的職務過度消費問題。
公車改革不能夠單一推進,而是必須與行政體制改革配套同步進行。公車消費只是職務消費的一個部分,而職務消費改革則必須是一個系統工程。隻搞公車改革,不進行公款接待、會議開銷等等職務消費改革,公車改革就會半途而廢。
公車即官車,讓官員自己來革自已的命,讓官員不再享受官員的特權,這樣的改革沒有任何可能。沒有敢於挑戰特權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車改”永遠都會停留在“隻踩油門不挂檔”的做秀層面。隻有進行全面的政治體制改革,讓群眾和輿論廣泛參與監督官員,徹底公開財政預算和財政支出,讓群眾用選票來決定官員的命運,尋求釜底抽薪之策,才讓公車改革真正駛向民眾滿意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