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人類就認識到疾病不僅是指身體出了問題,內心也可能有疾病。《孟子·梁惠王下》中,齊宣王向孟子坦承“寡人有疾”,並具體說了自己的三種疾病——“寡人好勇”、“寡人好貨”、“寡人好色”。針對齊宣王的病,孟子以古代聖賢反復曉諭,勸誡齊宣王以百姓利益為重,推己及人,化自身之疾為百姓福利。
中央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而以史為鏡,重溫先哲智慧,對於做好“治治病”具有借鑒意義。
治病須趁早。《黃帝內經》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對廣大黨員干部而言,須“一日三省吾身”,爭取將錯誤思想的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古人積累了很多修身的方法,“慎獨”就是重要的一種。所謂“慎獨”,即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視聽言動”,不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就是“治未病”的良方。如果病已發生,就須及早治療。及早治療的前提是及早發現,所以需要常“照鏡子”、善“照鏡子”,隨時發現自身疾病。
治病須治根。有些治病“治標不治本”,有些治病“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導致病症一時好了,過后不久又要復發,而且可能一次比一次厲害,最后變得無藥可救。此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想根治病症,就不能搞運動式、一陣風,必須深入、深刻、深遠,“治治病”必須觸及靈魂。要觸及靈魂,一方面要深入最困難的群眾中,真正體驗、同情民生疾苦﹔另一方面要長期和群眾打成一片,讓自己的思想行為退去官氣,接上地氣。
治病的過程,還需要信任和配合。“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諱疾忌醫,要及早治療,也告訴我們醫生和患者之間互相信任和配合的重要性。扁鵲治病有著名的“六不治”,對“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信巫不信醫”的人,扁鵲均建議要謹慎接手。黨員干部“治治病”,首先要真誠地信任、配合人民群眾和其他黨員干部這些“醫生”。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不僅會增加治好病的概率,本身也是絕好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治病方法很重要,辨証論治、整體觀念、因人施藥、標本緩急等都是方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須講求方法。當然,對那些“病入膏肓”者,對那些觸犯黨紀國法者,我們必須從嚴治黨、執法必嚴,給予堅決的處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