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為建筑企業設立的資質審查制度,卻成了住建系統的尋租利器。繼住建部建筑市場監管司原副司長劉宇昕因受賄288萬,一審獲刑12年后,近日,媒體披露該司綜合處原調研員羅曉杰,也因提前透露評審信息收好處費獲刑。兩起涉及住建系統受賄案,讓建筑行業資質評審背后的黑幕浮出水面,嚴密的程序和規定,在“錢權交易”下屢屢被輕易突破。(2013年5月29日新京報)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建筑企業設立的“資質審查制度”,原來應該是為了規范建筑行業的,也是關乎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民生大事,來不得半點馬虎。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審查者和被審查者穿起了同一條褲子,站到了同一個戰壕,嚴密的程序和規定,在“權錢交易”下屢屢被輕易突破,法律尊嚴和民生工程也屢屢被踐踏。那麼,為何嚴密規范的“資質審查制度”竟然淪為“尋租利器”?
國有國法,行有行規。擔負著對建筑市場、建筑企業監管、審查職責的住建部門,有著一套嚴格規范的制度體系。但是,再嚴的制度,離開落實,也是空擺。目前,為何一些地方屢屢發生建筑質量問題?一方面與建筑方、施工方可能存在的偷工減料有關外,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一些建筑企業在“准入”的時候,就缺乏嚴格、嚴密的審查把關,導致一些資質不具備的建筑企業也參與到了建筑大軍中來,給建筑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同時也擾亂了正常的建筑市場秩序。制度一旦被束之高閣或者被肆意踐踏,取而代之的必將是人情關系和“權錢交易”。因此,要想減少“樓歪歪”、“橋脆脆”等,必須硬化制度執行,強化制度落實,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規則面前沒有通融。
干部不論大小,都有著一定的權力。而權力向來是把雙刃劍。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哪怕是再小的權力,失去監督,也可能產生禍端。因此,必須健全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管錢,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給權力涂上防腐劑、戴上“緊箍咒”。不難看出,前文提及的這位住建部女調研員,由於其掌握著資質審查的生殺予奪大權,因此,其極易成為權力尋租的對象、成為一些人拉攏的目標。對其權力運行的過程,尤其需要強化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守官德。換句話說,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都要有最起碼的底線。再好的官員,喪失底線,也將跌倒。道德底線,必須遵從、服從於法律底線,絕不允許耍特權。共產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在強化法治觀念、增強法治精神的前提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堅持優良的品德修養和道德操守,約束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圈,尤其是在與企業老板交往、打交道的過程中,要有度、把握底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則,一旦官德缺失、底線喪失,也就離腐敗墮落不遠了。
腐敗不除,禍國殃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堅決查處大案要案,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不管涉及什麼人,不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隻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奉勸那些還在腐敗邊緣徘徊的官員,趕緊收起貪婪的心、收回貪腐的手,嚴以律己、恪盡職守,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也才能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倪洋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