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后,我們讀到了這樣一些新聞:賓館酒店遇到了“退訂潮”,豪車市場出現了“強降溫”,奢侈品在中國“遇寒流”……
這些利好消息,讓人們看到了“八項規定”的效力:黨風正了、文風實了、會風新了、政風清了,奢侈浪費、官僚習氣、形式主義正得以逐步遏制,官話套話、迎來送往、吃吃喝喝正在日漸消跡。
作風沉?非一日之寒,清新作風也非一日之功。我們在分享“八項規定”正能量的同時,更要重視和防止作風嚴管理帶來的“負效應”。
所謂“負效應”,就是一些基層干部反映,由於管理嚴了,向上跑項目、要資金的少了,影響了地方發展速度﹔有的干部認為,戴上了作風“緊箍”之后,干部中不願干事、不敢干事的思想有了新抬頭,用少干事去換取“不出事”成了基層干部心照不宣的選擇﹔還有少數干部,遇到“硬骨頭”、“棘手事”就以嚴管理為借口“推、讓、甩、躲”,唯恐粘染上這些“麻辣燙”的事務,使作風建設面臨“嚴管理帶來少作為”的新課題。
其實,“嚴管理帶來少作為”是一個偽命題。轉作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工作、提高執行落地水平、展示務實清廉形象,倘若把嚴格管理當作束縛干部手腳、影響工作推進、不作為少作為的誘因,則又患上了另一種“作風病”——“作風恐懼症”。
“嚴管理帶來少作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對作風建設的片面理解和認識,又有輿論媒體對文件精神的誤解誤讀,更有個別地方在執行落實中的矯枉過正和極端偏執。
事實上,簡化接待,不代表不接待﹔減少文件簡報,並非要求不發文件簡報﹔精簡會議,也非不准召開會議。這些嚴格的要求主要是針對以往過多、過濫、過於奢靡的陋習,適當的接待、必要的會議、必須的文件都有存在的價值。倘若片面理解、偏執執行、極端落實,勢必會走進另一個死胡同,誤入下一個厭惡區。
消除“嚴管理帶來少作為”怪象,一要靠教育引導,讓黨員干部走出思想誤區,在對“八項規定”產生敬畏感的同時,更增添他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二是靠糾偏正向,對諸如“帶干糧下鄉”、“開分鐘會”等用形式代替作風的矯枉過正規定,進行全面清理和廢止﹔三要靠監督治理,加大對干部隊伍中的庸懶散慢作風整治,強化日常監督考核,從嚴問責少作為、慢作為、不作為干部,抓黨風、帶政風、轉作風、促民風。
實踐証明,管理嚴格一些,干部就收斂一點﹔制度跟進一步,作風就提升一級。嚴管理雖然讓干部山吃海喝受約束、奢侈浪費遭制約,心裡感到不舒服、不自在,但卻彰顯了黨員干部的純潔性和公信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舒適感和滿意度。作風建設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既要無限放大正能量,也要及時消除負效應。隻有日日為繼、久久為功,才能重塑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凝聚全社會的力量,推進民族復興,共圓“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