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中國青年報:別在被放大的網絡輿情中誤讀中國

曹林
2013年05月03日07: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近來有媒體提起一個意味深長的話題“網絡輿情並不完全等同現實民意”,分析的是看起來似乎矛盾的“紅會現象”:一方面這個組織遭遇信任危機,雅安地震后的募捐遭遇一片罵聲,一方面卻能收到價值超過5.66億元的社會捐贈款物,佔所有捐款的53%以上。該文的結論是:中國紅十字會盡管遭遇信任危機,但在社會上仍有相當高的信任度。網絡輿情與現實民意之間,有著巨大差異。

這個判斷觸及了人們常有的一個認知誤區,即容易放大網絡輿情,尤其是整天生存在微博中、習慣從網絡中獲取信息的人,更容易把網絡輿情當成全部民意,從而對中國社會作出有很大誤差的判斷。對這種斷裂,一個網友說得非常好:看微博感覺明天社會就要亂了,去菜場兜一圈又發現,啥事兒也沒有,一百年也不會亂。

確實如此,就拿微博來說,身在其中的人每天從中接受到的都是負面信息和負面情緒:拆遷悲劇、紅會丑聞、人倫慘劇、官員吃喝、公車私用、群體性沖突、警察打人、企業污染等,仿佛身邊到處都是壞消息。其實,現實生活遠非都是這些,網絡輿情需要重視,但不要誤以為網絡上的聲音就代表了民意,那至多只是民意的一部分。

中國有10多億人,上網的人畢竟不是多數,而且,多數上網的人其實也並不發言,這使得網絡輿情的代表性很有限。

生活在網絡世界的人,容易把網絡聲音當成“多數民意”,這是環境所形成的幻覺。人們的視界大多狹隘和封閉,習慣把自己生活的環境當成整個世界。整個生活在網絡中,通過刷微獲取信息,在論壇中與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體和社交平台這些虛擬平台想象成中國的輿論場,以為它們代表著中國的“多數民意”了。因為微博上負面情緒比較集中,就誤以為中國的基調就是負面的﹔網絡上壞消息處處可見,就以為社會處處都是壞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憤、充斥著濃烈的仇富仇官情緒,就以為這個社會已經分裂和混亂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

這是典型的環境造成的錯覺,其實,中國遠比網絡所呈現出的輿情要復雜得多,民意遠比網絡更加多元。網絡輿論場,只是中國民意輿論場的一部分,因為這個輿論場最積極最活躍,最有話語權,也最有影響力,我們常常誤以為這裡就是民意的全部。

網絡上一邊倒地對紅十字會喊“滾”和“捐你妹”,現實中的人們並不一定就都不信任紅會了﹔網絡上一邊倒地反對水價上漲,其實現實中很多人是能理性地意識到資源性產品漲價的必要性﹔網絡上一邊倒地支持政府各種限購,現實中投票卻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結果﹔網絡上一邊倒地反對政府取消長假,換個平台進行的民調結果卻完全不同﹔網絡上提起拆遷都是一片受害者的罵聲,現實中很多人卻寄望於拆遷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網絡上提起“高房價”好像人人都咬牙切齒,現實中很多有房者都期待房價上漲房產增值……

上述反差足以說明網絡聲音的欺騙性和局限性。意識到網絡輿情的局限性,並不是漠視它,而是清醒地意識到這些聲音並不是民意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只是因為網絡的強大,讓那部分片面的、情緒化的聲音放大了,甚至在傳播中扭曲了。

當然,這個世界沒有所謂“全部的民意”,任何一種表達出來的民意,都隻代表著部分人,都是片面的,沒有誰能以“全部民意”的代表者自居,那隻會是強奸民意。民意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民主決策的過程﹔民意的關鍵在於表達,每個人都有表達的途徑,博弈中達致一個結果。網絡民意也是民意,但網絡只是表達的一個途徑,本身並不足以形成民意,必須尊重多元的表達。

別在被放大的網絡輿情中誤讀中國,這對於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非常關鍵。當下,因為網絡表達的途徑最為暢通,人們的表達過於依賴網絡,網絡聲音就被過度放大了。由於網絡傳播的特點,極端聲音更易得到傳播,溫和理性的聲音反而被淹沒﹔極端民粹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情緒化聲音更易得到傳播,建設性的聲音反而成為沉默的螺旋﹔對抗性的聲音和對立性的觀點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溝通性的聲音反被弱化﹔負面的聲音集中呈現,正面的聲音只是虛弱地存在。因為網絡輿論場的過於亢奮和強勢,非常容易形成主導性的輿論。

有必要明白,網絡上的中國也不是真實中國的全部。拓展多元的表達途徑,讓人們有話有處說,有理有處講,有更多的地方去表達,在人大表達,在媒體表達,在法庭上表達,當一個社會不那麼過度地依賴網絡,不是什麼都逼到“到網上發個帖子”、“到微博上吸引關注”時,也許網絡才不會那麼亢奮。

(責編:程宏毅、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