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恢復圍繞官員財產申報和公示的理性討論環境,使公眾了解這一巨大廉政工程不會一夜之間完成,同時了解中國並非在原地踏步,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目前正處於從建立走向嚴格執行的逐漸完善進程中。
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是近年來老百姓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也是一個不小的“熱點”。
從已經推行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國家的廉潔指數來看,財產公開確實是遏制官員腐敗、營造清明政治的有效舉措。推行這一制度的積極意義、現實需要和民意期盼,已然不在研討之例。官員財產“公不公開”不是問題,什麼時候公開、如何公開才是當前普遍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在司法界,任何一項法律的出籠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陣痛期”,甚至有些法律的誕生是建立在民眾血淚和慘痛教訓基礎上的。因為,所有法律都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規避問題再現而誕生的,“法律超前”只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美好期盼,而“立法遲到”才是一個“普世現象”和“世界難題”。因此,多數立法難脫“總是遲到一分鐘”的“無奈規律”。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理想,更是負責行政事務的各級黨員干部的主要職責和政治操守。因此,官員財產公開制度也是多數黨員干部的期盼,其阻力並非隻來源官員群體,諸如財產公開入法的范圍界定、程序設計、實施時機、輿論認可、隱私保護等多方面、深層次的因素,也困擾著立法的進程。
分析眾多影響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立法進程的因素,諸如公開人員的確定、公開范圍的規定、公開程序的設定等專業問題和操作問題,相對還比較容易攻克,而沉甸甸的民意期盼、急切切的輿論預期、鬧哄哄的媒體圍觀,讓負責“官員財產申報和公示制度”的研制者承擔著無形和無限的壓力,什麼樣的制度設計既符合干部隊伍實際,又能滿足民眾的期待﹔既符合法律公正精神,又能對接輿論的預期,確實很難拿捏和把握。
官員財產公開入法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慢不得也急不得。全國人大代表、韓德雲律師連續7年在“兩會”上“死磕”官員財產申報公開,他得到中紀委“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對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國家立法進行研究論証工作”的答復,這既體現了該制度出籠的艱難過程,又讓人看到了加速立法的希望曙光。
民眾有所盼,政府有所干。官員財產公開既有民眾的高度期盼,又是政府的本職所在,加速立法進程是順勢作為之舉、凝聚民心之舉、清廉自律之舉,作為執政者,對立法不能等更不能拖,這一點,目前已成為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共識。而作為民眾和輿論,急盼之情雖可理解,但“急催”之舉則值得商榷。“小罵幫大忙,大罵幫倒忙”,高要求、高關注、高期盼有時會蒙蔽智慧的眼睛,急切之下會產生偏激情緒和失去理智的行為,一味的急催、拔高的批評、過度的緊逼,雖然有理在握,但難脫“得理不饒人”之嫌,也不符合事物健康發展的客觀規律。
官員財產公開立法提速需要官員讓渡利益,更需要健康的民意理解、適度的口水壓力、理性的輿論氛圍。在相關部門緊鑼密鼓對公職人員財產申報立法進行研究論証之際,公眾、媒體和輿論適當作點犧牲,作出一些訴求讓渡、話語讓渡、期盼讓渡和輿論讓渡,給立法工作營造一個清靜寬廣、健康有序、科學有據的輿論環境,也許更能收到加速官員財產公開立法進程的“意外之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