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二環,藏著一家高檔會所,這裡“對內不對外”,用餐最高每位6000元,能吃到“外面見不到的”。服務員稱,這裡接待領導很多,兩會期間生意依舊,都是司長這類人。當晚院內停著若干高檔車,兩個包房均有公職人員用餐。(據4月14日央視網)
吃喝風的“盛行”是新時期中國機關文化的一大“亮點”,甚至有些地方機關還流行一種酒“文化”:“酒場就是戰場,酒風就是作風,酒量就是膽量,酒瓶就是水平”。究其原因:一是“面子消費”思想在作祟。中國人習慣講面子、講排場,連人類最基本的飲食需求,也要吃得有面子,喝得有排場,要不就覺得顯得小氣。二是吃喝往往具有目的性。通過飯局來犒勞胃口並融合感情、交流近況,當然沒啥可以指責的地方。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式飯局變得越來越瘋狂,有些甚至變了味、走了樣,要麼成了一些人貪污腐敗和拉幫結派的平台,要麼成了互相炫耀、研習冷笑話和葷段子的契機。三是在人際交往中有隨眾心理。古人雖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現實社會中,部分人卻認為:“朋友感情濃如酒”,“請客吃飯無酒不成席”,“不把朋友喝醉就是自己陪的不到位”。在酒桌上也時常愛說:“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這部分人形成的“現代”人際交往思維,又迅速影響著周圍的人,對吃喝風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后,全國各地都在加大反腐治理力度,民眾反映強烈的公款吃喝、奢侈浪費風氣有了明顯好轉,但一些地方官員就是不信“邪”,管不住自己的一張嘴,堅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歪理,把吃喝陣地轉移到機關食堂、農家別院、隱秘會所、亭台樓閣、百年古剎等地,與紀檢監察部門玩“潛伏”、打“游擊戰”。這種行為顯然在和中央“八項規定”“六條禁令”唱反調。
怎樣杜絕“潛伏”的公費吃喝行為,筆者認為:一是要規范細化公務接待標准,逐步使公務消費貨幣化,減少隱性開支。二是要將公務接待預算和實際支出公開化、透明化,杜絕暗箱操作和做假賬,主要領導必須承擔責任。三是審計部門要定期對每個機關單位的“三公”消費等經費預算、決算,進行嚴格審計。四是紀檢監察部門要加強督查暗訪力度,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監督,對違紀違規違法行為堅決處置,並在媒體曝光,向社會樹立“反面”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