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湖北省來鳳縣紀委通過明察暗訪“正風肅紀”的消息,受到各大媒體和民眾廣泛關注。筆者以為,靠運動式的明察暗訪來正風肅紀,雖然暫時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畢竟是“外科手段”,關鍵還要靠明責加壓來催生基層干部奮發有為的內驅力。
不知有沒有人做過比較,上網聊天打游戲跟庸庸碌碌不作為相比,到底哪一個的“罪過”更大些?偶爾開著公車去吃喝的干部,跟長期違規佔用公車、長期公款吃喝的干部相比,誰更該受到懲處?筆者以為,如果說聊天打游戲、開著公車去吃喝是一時之失,應該受到告誡和批評﹔那麼,庸庸碌碌的懶政做派、助長“三公”消費的頂風違紀行為,更應該受到整肅和問責。但是,往往越是這種“常態化”的違規違紀,反而越是不容易受到懲處。
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三點。其一,“以德為先”容易成為個別干部庸政懶政的遁詞。習近平強調,要把干部守紀守法作為干部識別、任用的重要條件。在這個大氣候下,干部能力素質和工作實績的評定容易退居其次。其次,干部違紀容易抓現行、正風肅紀立竿見影、成效顯見,而建立明責加壓抓落實的體制機制、靠培養正面典型樹正氣的做法周期長、見效慢。其三就是,蒼蠅好拍,老虎難打,明察暗訪顯然不會涉及深層次問題。
靠明察暗訪來正風肅紀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反腐敗方針是“懲防並舉、預防為主”,靠明察暗訪的手法來正風肅紀,顯然是顛倒了主次。懲處,畢竟是“破壞性”的舉措,不應該是首要手段。因此,應該堅持源頭治理、預防為主的方針,從根源上去查找干部風紀的病根,認真反思為何有的官員上班時間很空閑,各種各樣的“機關病”屢禁不絕衍成痼疾的症結到底在哪裡。
毋庸諱言,個別干部之所以違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有閑”。當前,有的機關人員不少、效率卻不高,部分干部上了班無事可做,自然而然的就會去找點“寄托”。加之個別地方存在年終考核走過場、考核使用“兩張皮”等現象,導致干部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在這種權責不明、有權無責的氛圍下,僅靠明察暗訪來正風肅紀顯然不夠。
因此,轉變干部作風必須從根源上解決權責不明的問題。要堅持 “以責定權、權責對等”的原則,把“精兵簡政”落到實處。對部門承擔的職能進行梳理,該取消的取消,該下放的下放,該轉移的轉移﹔對干部的職責要明確、任務要確定,真正做到有為者有位、無為者無位,如此才能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內驅力,從制度上確保正風肅紀常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