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3月8日這一天開始,冒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研究室司長”等官方身份的趙錫永,“官場”生涯終結,國務院研究室在當天發文稱“我單位沒有趙錫永這個人”。3月22日,趙錫永在遼寧營口失去了人身自由。3月29日,昆明警方正式宣布已將趙錫永抓獲。(據4月3日《中華工商時報》)
假“欽差”古今中外皆有,算不得什麼稀奇事。令人稀奇的是,在當下信息時代,一個並不是沒有破綻的假“欽差”,竟能暢行4個省份招搖撞騙3、4年之久,遠非那種“一錘子買賣”式的騙局可比。
據現有報道,這位趙“欽差”的騙局起碼始於2010年初,他先后拋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研究室司長”乃至“副部級巡視員”等頭銜,讓不少地方官員信以為真、相見恨晚。事實上,從黨政官員的角度來說,稍有一點常識的都知道,“巡視員”屬正廳級非領導職務,哪來的“副部級”之說?況且,從正廳級到副部級的台階,哪有“兩年”就能跨得上去的……這樣一個假“欽差”,偏偏能在當地領導的簇擁下,狐假虎威,指點江山,絲毫未引起他們的懷疑,原因何在?
不得不承認,首先還是得益於趙“欽差”演技了得,使地方官員不能懷疑。看得出來,趙“欽差”騙行各地,之前可謂做足了功課,坊間評價其“學養深厚、有路子”,“在各地作報告指導性強,令人折服”,“看起來像那麼回事”,足以証明這一點。然而,這也暴露出一些官員在公務活動中行為模式化、講話程式化的問題,就像小品《匯報詠嘆調》諷刺的那樣,“提高認識強化意識”等“五點精神”可以通用於各類會議、各項工作,讓覬覦者、別有用心者稍加演繹便能“出神入化”,行騙的成本並不高。
常言道,“官大一級壓死人”。在“官本位”衍生的官場文化中,領導的權威不容置疑,上司的尊嚴不容冒犯,上級領導下來視察調研,懷疑領導的身份絕對是一件擔風險的事,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如一名基層干部所言,趙“欽差”每每到地方考察,總有領導陪同,基層官員根本不敢去懷疑領導身份的真實性,“如果非要去懷疑,隻會讓領導覺得不懂規矩。”官場的等級誤區和公務接待中的漏洞,使得下級工作人員不敢向上級機關求証,也就給了趙“欽差”們有恃無恐行騙的賊膽。
往更深層裡看,保不准還有個“利益驅動”問題,也讓地方干部不願意去懷疑。依照現行的行政運行機制或行政審批制度,國家部委擁有許多項目審批、資金撥付的大權,而這些權力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掌握在部分部委官員的手上。前段時間熱議“駐京辦”為何屢撤不絕,一個重要原因,還不正是地方政府“跑部錢進”的需要?趨利難免“智昏”。平日裡見都見到、請也請不來的部委官員,而今深入基層視察調研,怎不趨之若?、奉為上賓?“寧願待錯一千,不可怠慢一位”,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何樂而不為!
相傳李鴻章曾有驚人之語:誰要是連官都不會當,那他就笨到家了。假冒“欽差”,技術含量自然高不到哪裡去,各級干部要有基本的戒備心,還是莫當“睜眼瞎”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