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爆料,稱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修建豪華辦公樓。其中村民入股251萬元,缺口資金當地正在籌劃。當地政府解釋稱,網絡上所指的“豪華辦公樓”是社區服務中心,包括政務大廳、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以及社區活動場所等,並非單獨為社區干部辦公的辦公樓。至於資金來源,確有部分村民籌集,但這是基層自治的嘗試,符合相關規定,並將全程接受監督。(據華西都市報)
先不說辦公樓是不是如網友所爆料的豪華與否,村民入股一事就值得我們探究一番,社區服務中心作為為社區群眾服務的相關機構,屬於城鎮居民自治組織,而且很多服務中心都帶有一點盈利性質。但其工作往往與政府有所關聯,且工作人員基本為社區居民選舉產生,部分社區工作人員由政府發放生活補貼,所以它不屬於事業單位,是政府出資購買的各項服務,方便為城鎮居民服務。既然,社區服務中心可以帶有一定的盈利性質,那麼村民入股一事被炒得沸沸揚揚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
當然筆者的認知還是較為片面的。我們可以在吸收網上的大量信息的同時,多一些事件背后的冷思考,當地政府已經給出“是村民們自願”,“基層自治嘗試”等等解釋,我們何不抱著姑且讓其試試看,是否真能做到更好地為群眾所服務,畢竟,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是為人民服務。不得不承認,現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網絡上的消息鋪天蓋地,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盡知天下事,但是“全信書不如無書”的故事更是教導我們,凡事要一分為二,客觀公正的看待問題,不能一拍腦門就下結論,“三人成虎”給我們的教訓數不勝數。
當前全社會都在探索社會管理創新的新機制,“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更是寫在了十八大報告中,成為十八大精神的一部分。我們在冷靜之余,是不是也能夠把寶輪鎮修建社區服務中心的這種模式當做是一種新的形式呢?面對網友的質疑,我想相關部門應該重點做好“監督”兩字,將資金賬目、工程質量、服務水平辦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將公共設施的建設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給群眾交付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