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厲行節約狠剎公款吃喝風,而廣東一些國企在宴請官員時,將聚餐地點改在了單位食堂。據悉,這種公務宴一般“隱藏”於單位食堂的包間內,席上龍蝦、刺身一應俱全,多款名貴洋酒任飲,最后結賬還是用公款。為了掩人耳目,喝茅台時把商標撕下來,或者把茅台酒倒進礦泉水瓶,同時嚴禁任何人在席間拍照……(新華網3月28日)
一段時間以來,中央出台了嚴厲的規定,下決心治理公款吃喝和公務消費。不可否認,中央的“一級做給一級看”的辦法的確使公務消費,特別是公款吃喝有了較大的收斂。然而,當人民群眾為這項利國利民的好“風向”拍手叫好的同時,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也屢屢傳來,諸如:公務接待轉入“地下”,喝茅台要“撕掉標簽”,甚至把酒倒進礦泉水瓶,宴會期間嚴禁拍照等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什麼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什麼叫做“沒有辦不到、隻有想不到”。
相比而言,這樣的“挖空心思公款吃喝”與其說是“低調行事,規避風險”,倒不如說是“心存僥幸,逃避檢查”甚至說其“無視規定,挑舋中央”也毫不為過!至於坊間傳言“中央整治公款吃喝致消費低迷,讓“發改委擔心市場”雖然后來被指責為“標題黨”斷章取義,但就算是“真的”也絕不能成為縱容或者放任公務消費“隱姓埋名”或者“轉入地下”的借口!因為對於任何一個走“法制道路”的國家,“公務吃喝盛行”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影響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顆寄生的“毒瘤”,不下決心去除,遲早會“拖累政府,殃及國家”!
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規定自實施以來,有多少地方採取這樣的“貓鼠游戲”來糊弄上級,欺騙群眾,我們無法統計。但是有一句話叫做“紙裡包不住火,雪裡埋不住死孩子”,在信息傳播異常發達的今天,做了任何違法亂紀的事情想“隱瞞”起來不被人發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忽然想起一個成語故事叫做“掩耳盜鈴”,說一個賊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偷盜別人家的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想當然”的聽不見。那在中國逐步走向開放、走向民主、走向法制的過程中,類似這種“欺上瞞下”的做法何嘗不是現代版的“掩耳盜鈴”——無視現實、“自欺欺人”?
坦率的說,整治“舌尖上的腐敗”並不是靠喊個口號,搞個活動,刮陣“旋風”就能解決,特別是改變一個幾乎已經深入國人“骨髓”的觀念和習慣就更非易事,類似問題除了要“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嚴加懲治外,更需要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的不斷跟進和完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到那時,“特權意識”被取消,“珍饈誘人,食之正當﹔茅台好喝,取之有道”,什麼事都要“走正途、按規矩”光明正大的“擺到桌面”上進行,那些“藏著掖著,偷偷摸摸”進行“地下活動”還會有“市場”嗎?自不用說。(孟憲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