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基層干部也說,“酒桌辦事”還具有模糊性特征,很多酒場實際上難以說清楚是“為公”還是“為私”,是為了與關聯部門搞好關系還是為了個人聯絡感情,是“公務活動”還是“非公務活動”,而且酒桌上說的很多也是模糊話,遵循的也是模糊規則,“酒桌了無痕、過后不思量”,說過的話可以不承認、不提及、不兌現,但歸根到底是為了拉起一個心照不宣的“小圈子”。
實際上,“酒桌辦事”之風,正是傳統文化心態與市場經濟的交換機制生成的怪胎,運用到官場和工作中來。這種運用越來越多,也導致請客送禮庸俗之風愈演愈烈,從干部群眾到整個社會開始麻木,不少管事的人覺得公款吃喝正常,不當的權錢交易司空見慣。
有干部就坦言,很多吃飯喝酒場合的“重頭戲”實際上是酒桌外的送卡送禮。久而久之,有些管事的人也養成了“心癮”,正常的事情也要卡一卡,看一看,辦得越不利索,最后通過“酒桌辦事”的概率也就越大,尋租也就越有空間。
從現實生活中觀察,“酒桌辦事”背后蘊藏的訴求極其豐富和復雜:有的為了跑項目跑資金,有的為了投資“感情期貨”,有的為了拉圈子,有的為了跑官要官,有的為了利益輸送,有的為了變相權錢交易……而且這種風氣還在蔓延,其強大的溢出效應已經開始彌漫全社會。
從深層次看這種畸形的社會風氣,與制度建設的漏洞密切相關,譬如當前各單位行政權力和各種資源調配權高度集中,百姓上學就醫等方面的難題要解決,隻能積極靠攏這些行政權力和資源掌握者,導致吃請之風日盛。
而干部的心態極其復雜,一方面接待任務又忙又累,喝酒吃飯成了不少干部的精神負擔,身體也受摧殘,禁止公款吃喝實際上是減輕了負擔﹔但是另一方面,“酒桌”的內涵過於豐富,包括干部選拔推薦,都習慣在酒桌上疏通,離開酒桌的干部們難免內心的焦慮和擔憂。沒有了酒桌的圈子,一些干部開始自危,擔心被邊緣化。
“酒桌辦事”成風的另一大因素是一些官員更擁有脫離監管考核的自由裁量權,許多事可辦可不辦,可以這樣辦也可以那樣辦,很多項目、資金可以給你也可以給他……才導致了酒瓶子都拖著印把子,要辦事先上酒桌轉一圈,而且出場喝酒還是給面子。長此以往,酒其實成了道具,成為權錢交易的“遮羞布”,實際上就是用以搞定某些人和某些事。
記者認為,要徹底打破當前“酒桌辦事”成風的局面,不僅要依靠剛性的約束和嚴厲的懲戒,嚴打各種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的腐敗現象,更要配套體制機制改革,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干部選拔用人制度更為科學透明,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用怡人清風壓住熏天酒氣。(記者 陸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