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由於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在本次會議上,國務院機構改革的相關議題備受關注。(據中國新聞網)
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國務院機構改革由來已久。國務院在1958年、1982年、1988年和1993年經歷過四次較大規模的改革,但1998年的改革超過以往。1998年改革之后,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來的40個減少到29個,人員減少50%。200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后,國務院新組建交通運輸部等5個部委,改革后的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為27個,這次調整也被媒體稱為“第一輪大部制改革”。
在黨的十八大上,中央再次醞釀國務院機構改革,要求“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十八屆二中全會將國務院機構改革議題列入日程,這是落實十八大提出的關於行政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這也意味著不久后召開的“兩會”將推進新一輪的國務院機構調整。對於新一輪的機構調整,2月2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指出,“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由此不難預見,新一輪的政府機構改革的核心和重點將不是簡單的外部的部門合並,而是著眼於轉變政府職能、理順內部關系,其最終目的必須是“讓利於民”。
2012年11月21日,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強調改革是最大的紅利,並指出改革已進入攻堅區、深水區,下一步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調整利益預期。他還稱要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應有利益。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決定了,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讓人民滿意,使人民受益。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是政治體制改革,都必須堅持“讓利於民”,讓改革的“紅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
改革就是要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政府機構改革,尤其是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不是簡單的撤牌換牌,不是簡單的機構重組或撤並,也不是一味地精簡人員,而必須立足於簡政放權,還權於民,讓利於民,這就要勇於打破既得者的利益格局,要像當年朱?基那樣“抱著粉身碎骨的決心來干這件事”。當前的行政體制存在著制約改革和發展方面的障礙,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既是最大受益者,又是政策制定者。由於涉及到政策制定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相關改革一直舉步維艱。推行“大部制”改革,沒有一種自我革命、自我割舍的決心和氣度,很難進行“深水區”的改革。“大部制”改革,不是部門越大越好,而是要達到簡政放權的目的,減少政府對市場對社會的干預,削減政府的權力,剝奪政府的部門利益,這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沒有這些內涵的改革,簡單的部門合並其意義並不大,也難以通過改革真正提高行政效能,達到讓人民滿意的目的。
政府“大部制”改革,不是簡單的行政改革,而是前期的行政改革與后期的經濟改革兩者的結合,因此要從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多元角度進行探索設計,要一切有利於放權,一切有利於惠民。另外,改機構、簡人員,還必須與轉作風緊密結合起來,要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提升行政效能,服務人民群眾。要精簡會議,精簡文件,精簡辦事程序,縮減審批流程,大力推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固化優化權力運行,杜絕“中梗阻”,接受群眾監督,方便群眾辦事,提高辦件質量和效率。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少搞點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東西,多抓點實事,多下去了解一點民間的疾苦,多為老百姓排憂解難。
當然,推進政府“大部制”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很難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在明確改革目標后,重在創造條件,積極穩妥地推進,成熟一項推進一項,由此真正釋放出強勁的改革紅利,讓利於民。
更多相關評論:
人民時評:“縣官難見”怎成熱門話題
中國青年報:改革不是革命 過河還得摸石頭
法制日報:惡性群體事件背后都有腐敗
羊城晚報:官員求菩薩証婚(漫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