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燃
2013年02月28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法治政府建设提速,则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可期。到那时,县长大可“垂拱而治”
日前,有媒体派出记者赴多个省份暗访,实地调查与县领导见面难度,却屡屡遭遇办公室不挂公牌或被拒门外等情形。“见个县官这么难”,一些网友如此感叹。
作为基层领导,县委书记、县长密切联系群众本是应有之义。县域范围内,普通人有事找人,不仅打不着照面,甚至连“门”都找不到,确实不该。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推行以来,为政新风自上而下涤荡人心,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亲民爱民,基层干部让人吃闭门羹尤显突兀。
也要看到,“县官难见”的现实图景,背后隐匿着基层治理的深层困境。有事情为什么非得见县长?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十分值得思考。这其中,自有“找领导好办事”的普遍社会心态,但恐怕还是问题通过寻常途径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根源则在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缺失。
试想,如果按照规定程序、经由具体经办人员,事情在村组、社区、办事大厅就能得到圆满处理,何至于让老百姓回归“人治”思维?如果政务信息公开到位,群众能方便找准“有关部门”,且事项得以照章办理,谁还会费尽周折、向上求解?此前新华社报道称,某县许多农民从没见过乡镇领导,甚至不知现任乡镇长姓名,一些村民小组的干部去乡镇办事找领导时,也常扑空。在这样的地方,就算县长想见群众,怕也见不过来,只能感叹力有不逮。
实际上,要求主责领导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既非制度化的办事程序,现实操作性也不强。如果任何事都要“一把手”亲自拍板、督办,不仅领导成了门卫、办事员,也反映出政府部门政务分工模糊,行政效率低下。比如,各地公布领导干部电话,往往成为新闻热点而被广泛关注。公众对领导电话的强烈现实需求,勾勒出这样一种社会生态:凡事必须找政府,搞不定就找“一把手”。山东菏泽公布领导电话后,一年之内各级领导干部接听的市民来电逾15万个,单单几个“一把手”的电话,根本无法承受公众对行政效率期待之重。
设立公众接待日、定期接听县市长热线、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等,是政务创新的可行手段与方式,能一定程度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值得嘉许。但要想真正增强为民办事的实效,根本途径还在于促动下级职能部门搞好政务公开、紧密联系群众、严格依法行政。
“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这种怪圈循环中的“难”与“不难”,从两方面提醒我们:完善行政制度、培育法治理念刻不容缓。近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基层,如果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速,则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可期。到那时,县长大可“垂拱而治”,“县官难见”也自然不会再成热点。
相关专题 |
·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