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不会干”的问题
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提能力
解决了“无人干”“不想干”的问题,但部分村书记“能力弱”“不会干”的问题还较为突出。有的经济强村书记对跨越发展缺少创新思路,有的特色产业村书记不会发挥传统优势壮大规模,有的薄弱村书记对村级发展一筹莫展。
针对这些问题,新泰市实施村书记“分类培养”工程,通过分类培训、分类指导、分类交流,同类对标、同类竞赛、同类评优“三分三同”措施,提升村书记队伍引领发展能力。
“支部书记的能力素质决定了村级发展的快慢,我们实施分类培养,主要是为村书记搭建起学习、交流、合作、竞争‘四个平台’,引导他们比学赶超、突破跨越。”谈起“分类培养”工程,新泰市委书记刘钦海这样说。
在具体实施中,新泰市根据村集体收入、村级优势产业发展等情况,将全市916个村分为三大类,在20个经济强村,成立“20村集团”;在796个特色产业村,分商贸、林果、蔬菜等6类设立书记“发展协会”;在收入较低的100个薄弱贫困村,设立书记“竞技擂台”。
对经济强村书记,新泰市推行高端化培训,先后组织他们参加全国“村长论坛”和鲁苏浙豫新型城镇化村庄交流会,开展全国“村长论坛”走进新泰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村官和“三农”专家作报告,今年还组织部分村书记赴花园村、永联村等全国名村开展游学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该市聘请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专家担任“发展顾问”,对“20村集团”逐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
谈到加入“20村集团”的好处,青云街道银河社区党委书记曹秉进深有体会,“通过参加市里组织的活动,我们开阔了眼界,理清了思路,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外出学习考察回来后,他将建筑公司、置业公司、物业公司等进行整合,成立银河实业发展集团公司,加快了社区发展。
对特色产业村书记,新泰市突出专业化培训,变“大锅饭”为“特色餐”,组织林果、畜牧等专题培训班18期,并成立市级“专家指导团”,每月到村把脉会诊,找准发展瓶颈,帮助制定发展计划。同时,组织村书记到田间地头交流经验,促进了“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涌现出了汶南借庄黄花菜、石莱仔猪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对薄弱贫困村书记,新泰市组织到省内外先进村观摩,学习实用易懂、可复制的经验,促进村级“短平快”发展。同时,探索“边角经济”、土地流转、设施农业租赁等村级增收路子,并落实项目扶持、选派第一书记等帮扶措施,促进村级发展破题。
为给村书记鼓干劲,新泰市组织各村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在同类村中组织发展竞赛,对20强村重点比增幅、比税收、比民生;对特色专业村重点比增量、比产业、比服务;对薄弱贫困村重点比增收、比项目、比进位,每半年进行一次排名,激励各类村书记同台竞争。
年底,根据考核成绩,评选全市集体经济10强村,在特色专业村按协会分别评选20强,在薄弱贫困村评选10个集体经济进步奖,对所在村书记进行表彰。新泰市还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党建基金,各乡镇配套设立了50至100万元党建基金,用于奖励优秀村书记和扶持村级发展项目,鼓励村书记创先争优。
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特色种植调整面积8.2万亩,建成聚集型农村社区79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9%,村集体收入增幅达25%,目前已全部消除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村。
图为新泰市青云街道银河社区党委书记曹秉进(右二)现场指导社区建设。
图为新泰市邀请农业专家对支部书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图为新泰市组织“20村集团”书记赴浙江东阳市花园村开展游学活动。
一线故事
请回“经理”当支书
两年前,西朴里村是天宝镇一个出了名的后进村、薄弱村,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集体负债累累,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意见很大。
去年以来,山东新泰市实行推优计划,镇村工作组多次进村入户走访,对书记人选,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刘相春。他退休前是山东泰丰矿业集团副总经理,是村里公认的能人、好人,党性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但面对这么个“烂摊子”,刘相春有顾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镇党委书记先后五次登门动员,耐心细致做工作,解除了他的思想顾虑,后来他以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
上任后,刘相春带领干部群众建成一个服装加工厂,发展苹果和葡萄种植500亩,开展了村级环境整治,新建文体广场一处,村级发展步入快车道。
“杠”出来的一级书记
吴乃吉曾是煤矿工人,退休后回到新泰市泉沟镇泉沟村,当起了村书记,5年来连续4年被评为一级书记,也被市里评为“标兵书记”。
同是在泉沟镇,高崖头村书记马士德与吴乃吉“杠”上了,这几年,他对标的村就是泉沟村,他说,“有事没事我就会去泉沟村,看泉沟村一天一个样,俺这个村书记要是不动点发展的心思,真是又着急又丢人,每次见到老吴就有了动力。”这不,按照村子发展的轻重缓急,马士德把村子发展规划捋出个“一二三”:先硬化道路,建个广场,再搞个民俗博物馆……如今,规划目标一件件变成了现实。不久前,马士德也从二级书记晋升为了一级书记。
巧当“媒婆”促合村
在新泰,有一个城市社区叫平阳社区,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新社区;有一个山村叫见子山村,是出了名的穷山村。平阳社区“有钱没地”,为发展困扰,见子山村“有地没钱”,为生活犯愁。
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村在结对帮扶中找到了合作双赢的新路子:合村并居、融合发展,实现土地、资源、资本、产业优势互补。见子山村137户整体搬迁至平阳社区,一户一套楼房,并以土地入股分红,物业费全免,子女就近入学,农民不仅进了城,还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平阳社区将见子山村搬迁后腾出的100亩土地,加上原有的2000多亩土地,进行土地整理,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实现总收入6000万元,利润3500万元,安置就业1000余人,困扰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社区发展有了新活力。
![]() | ![]() |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