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努力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实质性转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坚,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好转。
第一,降雾霾、增蓝天。清新空气不仅是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最强烈的愿望,也是一个地方环境竞争力最直观的体现。要坚持多方面齐抓共管,多领域协同并治,坚决把雾霾降下来,让良好“气质”多起来,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更大力度降煤、控排、禁烧,减少污染源。降煤,主要是降低煤炭消费总量,着力实施电力行业煤炭等量替代、非电行业减量替代,推动煤炭清洁使用,更加注重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应用。控排,主要是严格控制各类废气尾气和扬尘排放,严格实施重点工业行业废气治理提标改造,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禁烧,主要是禁止秸秆焚烧,严格落实全面禁烧的措施,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高秸秆机械化收储水平,拓展秸秆利用渠道。
第二,保清水、治污水。江苏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保护好水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的命脉。要坚持不懈地把水环境保护好治理好,让碧波美景不仅在太湖重现,也要在全省放眼可见。一是清水量不减。采取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手段,对良好水体实行清单式保护。把建设规划和水体保护规划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有水系,保护好水乡风貌,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污水必处理。污水未经处理达标不能排放,达标排放也要控制总量。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整治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加强入江入海入湖河流和排污口整治,大幅度削减入水污染物总量。加大城市黑臭河道的整治力度,建设海绵城市,推进雨污分流。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制定实施新一轮太湖治理行动计划。三是饮水保安全。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稳定优质的放心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防治地下水污染,保护好看不见的水源。
第三,护净土、治脏土。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不易被发现,处置不好就会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隐形杀手”。要抓紧制定实施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强化土壤环境综合监管,防控污染土壤风险,保一方净土、护人民健康。切实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对偷排偷埋行为铁拳重击,对处置能力不足、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遗留问题久拖不决的地区,坚决实行区域限批。加快提升工业“三废”处置能力,推进处置专业化、科学化。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和修复,修复的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再次开发利用和流转。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四,守红线、善留白。从人多地少的省情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统筹谋划国土开发、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科学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控制开发强度,节约集约开发,更多地为生态建设留白,决不能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关键要严守三道红线:一是生态红线。全面落实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红线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原则,调整优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确保生态红线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2%。二是耕地保护红线。加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将核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三是城镇开发边界红线。根据生态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这三条红线是江苏生态文明空间管控的高压线,不允许突破。沿江地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一手抓沿江生态岸线保护,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腾出高端产业和生态建设的空间。沿海地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产业要进园区、园区要规模发展、环保设施要优先配套。要切实加强沿江和沿海地区生态修复,组织实施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修复、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打造绿色走廊、彰显江海风光。
第五,重建设、广增绿。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我们不能只向自然索取,也要向自然投资,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要系统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要深入挖潜拓展造林增绿空间,沿路两边空的地方抓紧补绿、绿化质量不高的进行树种优化和林相改造,产业优化升级中腾出的厂房、工地拿出一些种树添绿,矿山废弃宕口推进复垦覆绿,利用城市建设中的空余空间见缝插绿,让绿色嵌入生产、生活。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要切实加强自然湿地保护,积极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修复,严格禁止无序围垦和填埋,充分发挥湿地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抓根本、转方式。生态问题本质上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衍生的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调绿导向,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加强项目环评上的源头管控,提前淘汰相对落后的低端低效产能,坚决关停高耗能、高排放的污染企业。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反对铺张浪费、过度包装和奢华消费,倡导绿色居住、绿色出行,倡导使用绿色节能产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