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根系塞北播洒大爱的好党员

——追记山西省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原所长李培斌

中央组织部组织一局、山西省委组织部联合调研组

2016年01月27日16:3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根系塞北播洒大爱的好党员

按语:1月12日-15日,我们来到山西太原、大同,对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原主任、龙泉镇司法所原所长李培斌的生前事迹进行调研了解。李培斌去世后,当地数以万计的群众通过短信、微信、微博、贴吧等,广泛传播李培斌的感人事迹,寄托深深哀思。调研中的一些细节,也给调研组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培斌家住面积不到60平米的平房,部分墙皮已开始脱落,家具简陋,还在使用老旧的显像管电视机,家里有着大大小小七八个腌菜缸。李培斌生前蹲点包村的龙泉镇景家庙村63岁老支书景万峰,在谈及李培斌七八年来怎样帮助村里化解矛盾时无法控制伤心情绪,一个人到院子里放声痛哭,很久之后才平复情绪继续接受访谈。熟知李培斌的人们,对他的突然离世无不痛惜,对他的事迹和品质无不称颂。走着,看着,听着,写着,我们一次次被打动,泪水多次浸湿眼眶,灵魂深处受到强烈震撼。培斌走了!组织失去了一个好党员,基层失去了一个好干部,群众失去了一个贴心人,但他的高大形象矗立于塞北大地,他的崇高精神留存在人民心间!

他只是一名基层司法调解人员,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被授予央视2012年度法治人物“特别贡献奖”……获得县以上荣誉达70多项。

他只是一名副科级干部,官不大,但在山西省阳高县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心中却举足轻重。

2015年10月15日,因连续加班积劳成疾,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在参加全市司法所所长培训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他的突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和追思。

他心中有党——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时刻想着自己是党的人,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三十多年来,李培斌对党的信念坚定不移,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始终不变。 在基层调解岗位上,在长年累月奔波中,用心维护着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用情赢得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党和政府不会不管大家,我就是党和政府派来解决困难的。”自1984年从事基层民事调解工作起,李培斌嘴边总是挂着这句话。在阳高县及周边地区,他的“名气”很大,是众所周知的金牌调解员。李培斌说:“调解工作真的好苦好累。很多时候,我心中的火气也一蹿老高,但这是代表党和政府在履职,只能心里窝着火,脸上带着笑。”农村基层矛盾繁杂,经济纠纷、家长里短、宗族争斗,吃了亏、受了气,总要找个说理的地方。从任司法所长那天起,李培斌的工作就一直如绷紧的发条。30多年来,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制止了上百起群体性械斗,劝说50多对处于离婚边缘的夫妻和好如初,使30多名遭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让16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2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迷途知返……一件件小事,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安宁和基层社会的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说:“把乡亲们的事办顺当了,基层就稳当了。”

“在群众眼里,我代表着党的形象。”熟知李培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有人说:“他是党的‘乖孩子’,党叫干啥就干啥,党不提倡的、党反对的,哪怕一丁点儿错误他也不会犯。”当选为十八大代表后,他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了。行走在大街小巷,魁梧的身板挺得笔直;对上对下,与领导群众交往,他都很谦逊,满脸真诚的微笑;听到对党不利的言辞,总是和颜悦色地引导。在工作中,李培斌摸索总结了用情感染法、以柔克刚法、正义震慑法、亲情促动法等“人民调解十法”。如今,这套调解法则已在山西司法系统推介,成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活教材”。他还作为山西省的唯一代表,当选为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第三届理事。

“培斌把组织给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他的妻子杜润梅说。家里有3个大箱子,装的都是他的获奖证书和奖杯。生前,他总是把证书摆在显眼位置,把奖杯擦得锃光瓦亮。家里有台洗衣机,是县里2012年奖的,外壳上贴着的红纸写着“首届道德模范”字样,至今依然十分清晰。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放大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留念照片和两面五星红旗。2013年兼任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后,他的工作压力更大了,担子更重了。他明知自己有高血压、高血脂、胆结石病,但仍拼命地工作。一次胆结石急性发作,他痛得要命,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劝他和领导申请换个岗位。李培斌说:“难受就撂挑子,这还是个共产党员吗?”到医院做完手术的第二天,李培斌缠着绷带赶到现场调解了一场纠纷。他生前一再跟妻子说:“我可能随时倒下,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他还常叮嘱孩子:“你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他心有大爱——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疾苦,设法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用真情赢得了群众信任;群众把李培斌当作亲人和依靠,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他,有喜事也会及时告诉他。他用心践行着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

“有事情,找培斌。”在阳高,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老百姓在最无助、最无奈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亲人。他找到我们,就是把我们当成亲人,我们要对得住这份信任。”去年8月,古城乡下娘城村农民邵日联,在内蒙古临河打工受重伤,法院判决后遇到执行困难。邵日联家人找到李培斌,李培斌陪着他们先后3次到临河,讨回了4万元工伤补偿款。“来司法所找咱的人,不是背着气,就是带着怨,不管是谁,都要热情接待,让他们带气而来,带笑而归。”“善人要善对,恶人要恶对。但不管好赖,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就是块石头我们也要把他焐热了。”李培斌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徒弟”龙泉镇助理司法员鲁学虎。“有的纠纷调处,一次、两次、三次根本没有效果,师傅就十几次、几十次做工作,磨破嘴,跑细腿,受冷遇寒无所谓,遭白眼全当下酒菜。”鲁学虎这样评价他的师傅。

“培斌爱穷人,是我最亲的人。”在培斌的葬礼上,富贵村79岁的老人袁桂如嚎啕大哭:“你走了,我依靠谁啊?”她和李培斌的相识,缘于刑满释放、患了脑瘫的儿子张建国。服刑14年的张建国,出狱时口齿不清、行动不便。太原一监先后3次将其送回老家,都被袁桂如拒之门外。原来,袁桂如是个孤寡老人,靠拾荒为生。李培斌知道原委后,跟省、市司法、民政部门联系,为张建国解决医疗费、生活费3万元,找残联给张建国办了残疾证、配了轮椅,帮母子俩办理了低保。每逢节日,他总要买些衣服、面粉,带些钱去看他们。2013年大年初二,张建国突然过世。李培斌从百里之外赶到富贵村,帮着料理张建国的丧事。从马家皂乡到龙泉镇,阳高县文联主席余跃海和李培斌同事多年,熟知培斌太多的故事和话语。“培斌常说,咱父母就是扛弯弯钩(锄头)的,不能吃了几天公家饭,就看不起老百姓。”“那种接地气的调解方式,也不是哪个人都能学来的。上访的人坐在地上,他也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娘长大娘短的,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

“培斌收入微薄,但他借钱也要接济群众。”几个月前,培斌的工资才涨到4023元。他的工资一直由妻子管着,这是全家生活的依靠。但他心里经常牵挂着困难群众,过年过节总要去他们家里坐一坐,看看灶前有没有柴,缸里缺不缺米,临走时还要掏点钱塞到他们手里,少则五十元,多则一二百元,每年为此支出两三千元。不好意思和妻子要,就跟要好的朋友借,再用买衣服、吃饭省下来的钱还。直到他去世时,留给家人的是一堆证书、奖杯,看望群众和盖房时的借款,以及一个牛皮纸袋子,里面塞满各种根本无从报销的差旅发票,有北京、太原、阳高的,有油票、车票、住宿票。

“群众都点赞,三十年无差评。”在阳高,老百姓都说培斌人好,即使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那份热心肠也让人感动。在龙泉,甚至更远的地方,老百姓有点好吃的,总想送给他。几块新炸的油豆腐,几根新摘的嫩黄瓜,表达着真诚的情意。有了喜事,小孩升学了,甚至牛羊生崽了,也会想着告诉他。李培斌去世的消息刚传回阳高县,人们无不惊诧、惋惜:“常言说,好人常在,可为什么你却匆匆离开?”“英年早逝,苍天当哭,民有疑难可问谁?”人们在宣泄着悲痛的同时,都说“培斌是为老百姓累死的”。当培斌的灵车由大同缓缓驶入阳高县城时,来自城乡的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开着私家车,自发加入护灵车队。车队驶入县城,街上行驶的机动车、自行车等主动让路;街道两侧,数万老百姓纷纷洒泪相迎。李培斌去世4个多月了,景家庙村60多岁老支书荆万峰一说起他就忍不住抹眼泪,好几次失声痛哭。李培斌把赤诚的心掏给了群众,群众也报以一颗颗滚烫的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