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组织部组织一局、山西省委组织部联合调研组
三
他敢于担当——基层矛盾纷繁复杂,民事调解困难重重,但李培斌把它当作人生的事业,倾情投入,急事难事冲在一线,工作不分分内分外、没有上班下班。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和出色业绩,构筑了人生追求的精神高地。
培斌不怕困难,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从县里到乡里,有了特别难缠的事情,领导们总会第一个想到培斌,而培斌总能不辱使命。龙泉镇景家庙村曾是县、乡挂了号的“问题村”,村民多以杀猪宰羊为业,民风彪悍,干部说起来都十分头疼。乡里自然把蹲点任务交给培斌。他一家一户上门走访,了解村情,然后请来县公检法的同志现场解决纠纷,化解了积压的大量矛盾。李培斌带着村支书荆万峰跑政策、要项目,修水塔、修路、打井、换地下水管、建大棚。荆万峰说:“现在全部都是水浇地,原先旱地一年满打满算1000多元收入,现在蔬菜大棚一亩地有1万多元的收入。”
危难关头,培斌总是挺身而出。雨季抗洪,他说“我块头大,水冲不走”,一直打头阵。暑期大雨,蔬菜大棚被水淹,群众吵着闹着要赔偿。培斌赶到后,二话没说拿个桶子往外掏水。在他带动下,干部群众一起排水救灾,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矛盾调处过程中,还经常会遇到惊心动魄的场面。龙泉镇安定营村民李亮,有一年跟村支书闹矛盾,喝醉后带着板斧找村支书“算账”,支书往后躲,李亮往前逼,围观的人都不敢上前拉架,眼看就要出人命,恰好赶到现场的培斌二话没说,冲上前去就夺板斧,李亮一斧子扫过去砍在培斌左手上,鲜血顿时流出来。培斌忍痛把李亮抱住,和赶来的家人一起把李亮送回家。事后,险酿大祸的李亮十分感激。多年工作中,类似的危险情形发生过多次,一起参加调解的干部劝培斌注意安全,不要动不动就冲上前,万一伤了自己,但培斌说:“不怕,我打头,你们跟在我后面。”
培斌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走到哪都有操不完的心。有一天,李培斌在下乡的路上发现路边搭着一顶小帐篷,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在帐篷里拿着小水壶,提着干馒头,地上铺着羊皮褥。简单询问后,得知老人因对拆迁补偿不满意,所以搭起帐篷,准备打持久战。随后,李培斌马上找到开发商协商,老板性格很犟,他运用以柔克刚法耐心劝导,把道理讲到家,又用物权法的相关知识进行规劝,开发商最终接受了李培斌的调处。最后,开发商补偿老人9000元,比原来增加6000元,李培斌还帮老人办理了高龄老人农村低保。30多年来,李培斌不知化解了多少纠纷。医院有医患纠纷,学校有家校矛盾,婆媳吵架、邻舍斗殴,甚至邻近内蒙古、河北的一些民事纠纷,只要找到他的,他从不推诿。有人问他:“不是你辖区的事,你也管?”李培斌咧嘴一笑:“咱是人民调解员,只要群众有需求,再远也去。”
四
他无私忘我——对工作任务十分上心,对群众利益十分关心,对自己的地位、利益、荣誉却看得很淡,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更没有向群众要过一钱一物。李培斌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一身正气、清正廉洁,自觉维护着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培斌是公认的能耐人,但生活却一直清贫困顿。在熟悉培斌的人眼中,他善于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大事小事都能摆平。他的影响力很大,人脉关系很广,政界的领导、商界的能人对他都很敬重。大伙认为他这样的人,经营自己的日子也不在话下。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参加工作以来,他家里的日子一直不宽裕。2012年李培斌当选十八大代表后,家里竟然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参会,才花了100多元给自己做了一套新衣服。他先后租了6次房,每次搬家,没有一件贵重物品,人们开玩笑说:“别人搬家,大柜小箱。培斌搬家,一堆纸匣。”有一回租的窑洞只有10多平方米,中间还立着一根柱子,顶着快塌的顶棚,客人来了连个下脚的地方也没有。家里摆着一些腌菜缸,他说:“买鲜菜贵,腌菜吃的时间还长。”直到3年前,他才在城边买了一块地基,盖起了3间小平房,盖房的钱是东拼西凑借的,至今仍有几万元欠款。
培斌有挣钱的机会,但缺钱是他的“软肋”。培斌没留下什么钞票,倒是有个塞满各种发票的牛皮袋子。日子紧张,有人劝他干点“实际的”,他却说:“能吃饱就行,能把祖辈用的锄头挂起来,知足了。”要让李培斌以权谋私,他就跟人急眼。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也有人托人情、送重礼,他坚持一条:秉公办事、决不收礼。他给许多信访人员解决了难题,帮助不少刑释解教人员落实了生计,而他的妻子多年来工作始终没有着落,一直靠给人打临工,挣点微薄的工资。
培斌生前舍不得用小车,总是骑着那辆旧摩托。当选十八大代表后,省司法厅考虑他工作更加繁忙,给他配了一辆轿车。但他除了下乡、开会走远路外,很少使用,多数时候还是骑着那辆已经用了15年的旧摩托车,主要就是为了节省油费。3年多了,小车跑了不到3万公里。他的助理鲁学虎说:“出门办事,他总是骑摩托带着我去给人家调解。”他的妻子杜润梅回忆说:“在马家皂乡工作那会儿,培斌成天骑个破摩托车,不管刮风下雨,没完没了地工作。”“唯一坐过一次他的小车,竟是从市里接他的骨灰盒。”
培斌也不是不顾家,是确实没有时间。杜润梅说,有时间也会去买个菜啥的,出去开会也会想着给孩子买件衣服。可就是太忙了,有时刚回到家,电话就响了;有时刚端起饭,又撂下了碗;有时半夜,也被叫出去。老百姓没有节假日、上下班的概念,他的生活就没有规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培斌人好,对老母亲很孝顺,房子一盖好就把老人家从村里接过来,安顿到上房,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他自己住在南房,炕短、个头高,他睡觉连腿也伸不直。他女儿出嫁到新疆半年多,办“回门”的糕面也买好了,可一直没来得及办。女儿给他打电话,他总是说“正忙着,你回来再说吧”。没想到,婚礼上的嘱托竟成了父女的诀别。
李培斌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他的一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每一件事都让人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他用30多年、上万个日日夜夜的操劳与付出,让老百姓从他身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他走在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的斩棘之路上,拿命付出,倾情奉献,用忠诚和担当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共产党人的奉献之歌。
![]() |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