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5】

2015年11月30日10:26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关于“十三五”省委怎么定的?

五、巩固提升整体生态化优势,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创新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提升整体生态化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美丽龙江”。

(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依据主体功能定位,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国家公园试点。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扎实推进国家级低碳试点建设,培养公民绿色低碳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消费自觉。

(三)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把握工业化中后期生态资源宝贵价值,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把握食品消费安全、健康、时尚的需求趋势变化,加快推动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储藏运输、市场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建设全国一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挖掘释放森林、湿地、江河、湖泊、冰雪等旅游资源潜力和经济、生态、文化功能潜力,注重突出独特性、体验性、精致性和感染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建全国北方夏季健康养老基地。依托生态、医疗和绿色食品等供给保障能力,探索建立稳定多元投入的鼓励、引导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完善养老设施和专项服务,推动健康养老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开发国内“候鸟式”养老旅游和以健康服务为重点的境外游客医疗旅游,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构建现代林中经济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林中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注重规模效益和科技创新,以林菌、林果、林药、花卉苗木、林业养殖等为重点发展现代林中经济,实现森林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利用绿色北药生产条件,扩大无害化道地药材种植,加快药材开发和精深加工,打造全国重要绿色北药种植和开发产业基地。

(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保护与修复工程和千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形成以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屏障、张广才岭和老爷岭森林生态屏障为主体,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湿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格局。

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基础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落实土壤保护行动计划,建立黑土地消耗补偿长效机制,实施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实施退耕还草还湿工程,加强草原和湿地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提档升级,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五)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树立节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落实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实施大气、水域、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劣质煤,减少雾霾等灾害天气。加强水污染治理,实现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