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新形势下的“看病难”
医改攻坚克难,但尚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这其中,既有“大医院看病难”等老问题,也有老年人看病难、异地就医报销难等新问题。面对新形势,如何化解“看病难”?
记者: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医改,“大医院看病难”有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看病难”主要体现在大医院,患者挂号、手术、住院都很困难。医改这么多年,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主要是优质医疗资源与老百姓的就医需求不匹配。培养一个优秀医生要十几二十年,但老百姓的就医需求有了医保之后是井喷式发展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约2.3亿。患者看病都挤向三级医院、挤在专家号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并未彻底扭转。事实上,并非所有患者都有必要挂一个专家号。北京医疗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服务量的绝对增长和专家不足的矛盾。所谓“看病难”,其实就是看专家难。
记者:大医院看病难,但患者又不信任基层医院怎么办?如何构建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
许戈良:目前来看,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把大量病人留在村和乡镇卫生机构还不太可行,因为基层的医疗水平总体不高。
方来英:北京的主要做法是“强基层”。第一,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加强人才培养;第二,通过医联体大医院“牵手”小医院,带动基层医院水平提升;第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扩充基层医院药品品种,不让患者为了买药跑大医院。截至2014年底,北京已组建了29个医联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缓解“看病难”应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尤其是基层的县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能力建设。如果县医院建设好了,就能留住病人,病人就不会动辄往大城市跑,缓解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看病难”问题。
记者: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体具有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多、多病共存、并发症多、长期失能多等特点,如何解决老年人“看病难”,让他们老有所医?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从增加供给角度,建议在现有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增设“老年病区”科室,将部分大城市二级医院改造成老年医院。在就诊各环节,采取方便和照顾老年病人的医疗服务措施,以解决他们看病“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住不上”的“四大难”。
许戈良:大多数老人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无需住院治疗,只要日常保健到位,生活管理得好,生活质量也会不错。建议借助远程医疗系统,依托社区,设计一套合理的管理程序,建立一批慢性病管理中心。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应该考虑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给他们提供医疗和生活上的双重护理。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多人还不在父母身边生活,这样的养老机构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方来英:北京开始推进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就是为了方便养老患者及时就医。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可以通过独立设置、配套设置或协议合作的方式,具备医疗条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记者: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异地就医在所难免,但异地报销尤其是跨省报销还有障碍,直接导致了流动人口的看病难。异地报销难问题如何突围?
许戈良:我认为,流动人口如果已经在大城市居住两年以上,应该在当地加入医保。就像社保一样,医保不应该跟着户籍走,而应该跟着常住地和工作地点走,这样,外出人口就能够在当地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仇冰玉:为实现省内异地就诊即时结算,山东省2011年11月启动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试点,目前省内17市已全部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患者只需支付个人承担部分。省内联网为未来实现全国联网奠定了基础。要实现全国联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各地的医保政策不一致,保障水平不统一,缴费水平和结余量不一,难以对接。要扫清这些障碍,短时间内显然有困难。
去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明确,先期在15个省份100个地市开展跨省医保费用即时结算试点,覆盖城乡居民超过3亿人。这是令人振奋的开端。希望尽快实现全国联网,这样既方便参保人,也能防止异地就医骗取医保基金行为的发生。(半月谈记者 李亚红 鲍晓菁 王海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