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

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优秀代表柴生芳

2014年09月23日12:3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

在当选县长的8个多月时间里,柴生芳(左一)下乡总里程达4.5万公里。图为柴生芳在何家山调研。资料照片

柴生芳在中铺田间调研。资料照片

那扇几乎从来不关的门,此刻却落了锁。

甘肃省临洮县政府统办楼417办公室门口,上访户王惠珍缩回推门的手,眼泪“哗”地下来了。8月15日清早的一幕又浮上心头:只差几秒,她就能在门口“堵住”柴县长,却没忍心:县长捏着没吃完的馍大跨步地下楼,该是多忙呀!别让他更心焦了。

王惠珍没想到,这竟是她见柴生芳的最后一面。“我心里存着多少个谢谢,咋就没机会说了呢!”悲伤抓着心,她只能一次次来这儿看看,想象着柴生芳还在桌前忙碌的情形。

一个多月来,这扇门外,留下了干部群众流连的身影。除了县五爱公墓的那座新坟,这里是他们心中离柴县长最近的地方。

“博士县长”柴生芳曾是家乡人记忆中的一个传奇——从贫寒农家娃到北大高材生,再到公派留学,捧回日本神户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他飞得够高够远,却在学成归国后谢绝一切邀约,先回甘肃省委办公厅工作,继而于2006年主动请缨,孤身来到偏远的定西。

临洮三年,他用平实苦干让传奇回归现实——一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一间只有一床一桌的小卧室,组成了柴生芳的办公生活空间。每天清晨,他起床拧亮灯盏处理公事,有时匆匆上路,奔向期待着他的山乡、民众。深夜,灯光又映出他伏案读写的身影。

在这里,他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群众,躬下身子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写下30本、170万字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县情县貌、调研心得;他将全县产业图挂在墙上,时时为经济发展陷入沉思;他把个人生活压缩到极致,把对家人的思念深藏于心。也是在这里,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三间斗室,多少爱民为民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几多心怀天下的壮志从这里出发。

一扇从不关的门和4.5万公里山路

[工作日志摘录]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柴生芳,2014年6月16日

只要人在,办公室就得敞着门——这是柴生芳给自己立下的规矩。

“不嫌吵吗?怎么工作呀。”时任县政府办干部的吴立耀嘀咕。柴生芳坚持:“就是要让群众随时能走进咱的门,找到咱的人。”

门开了。最先找上门的,是上访群众。

有哭着闹着来的——为过渡房和开发商闹了纠纷,王惠珍冲向柴生芳的办公室,推门就哭,声音传遍了整条楼道;

有破口骂着来的——“你们干部能干啥好事?都是吸血虫!”张成功从屋外骂到屋里,怒气腾腾,冲着柴生芳“啪啪”拍桌子。

有愁眉不展来的——梁玉莲扶着患病的老伴慢慢挪进门,两人未语先叹气,老伴的手一直在抖,腿也直打哆嗦……

然而,柴生芳总能让他们很快平静下来。

“对我们热乎着呢。一进门,他就亲自给倒茶喝,天热,还抽张纸巾让擦汗。”最让82岁的王荣生感动的,是称呼——“姐妹兄弟地叫,掏心掏肺的。我年纪大,他张口就叫我‘王爷’。前些天路上遇见,他老远叫了我一声,握着我的手仔细询问解决情况,说明他把咱的事牢牢记心上着呢。”

令县信访局局长张成华深受触动的是,不管上访人多么情绪激动、语无伦次,柴生芳都不会打断话头,也从不拿“我知道了,你回去等消息”之类的话搪塞。能解决的事情,他一分钟都不拖。

李益和,洮阳镇司晨巷人,因不满拆迁安置屡次上访。2013年11月6日,他第一次找到了柴生芳。没想到的是,柴生芳听完当场抓起电话,把卫生、民政等20多个单位负责人叫来站了一屋子,就地商量解决办法。很快,政府为李益和提供了过渡安置房,由开发商负责购买的水、电、煤也送到了家中。

“信访无小事,民生大于天”“合理诉求解决到位,生活困难救助到位,非法行为打击到位”……在柴生芳的工作日志里,这样的自我要求比比皆是。

要了解百姓诉求,不能只在办公室里坐等。2011年9月21日,担任临洮县常务副县长的第三天,柴生芳在日志中写下这样一句:“学院派想象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图书馆里描绘的世界往往是缺乏人性和现实基础的。”决心做个“实干派”的他,一有空就走乡串户,体察民情。

“车能走的地方坐车去,车到不了的就迈步走。”司机朱凯替柴生芳做了统计:仅当选县长的8个多月时间里,他外出下乡总里程便达4.5万公里,平均每天近200公里。

柴生芳下乡有个偏好:先去最远最穷的乡村,少听汇报,多看实情。县政府办工作人员马得江记得,今年4月的一天,从上午8点到傍晚6点20分,柴生芳带着他们跑了七道梁山区的9个贫困村。累了,坐在路边歇一歇;饿了,拿出随身带来的馒头、苹果、矿泉水。

坐在破沙发上嘘寒问暖,给老人送去吃食和衣物,为脸蛋皴裂的孩子涂上擦脸油……在临洮3年,他走访接待群众近5000人次。“宿郑家坪。7个社,478户,2078人,缺水,缺路。”在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诉求,他在民情日记上记了一笔又一笔。

看到的一切,他默默记着。2013年漳县、岷县地震后,奔波赈灾的柴生芳在洮阳镇双联村小洼山社,看到村民康进福一家6口挤在赈灾帐篷里。“我没想到,快入冬时,柴县长专门打来电话,让我解决好康进福家冬季取暖的问题。”镇长杜玲感动了,县长的好记性是因为“他把群众真正装在了心里”。

一张“作战指挥图”和323个“致富火种”

[工作日志摘录]

事业是考试,群众是裁判,发展是得分。

——柴生芳,2011年9月28日

上大学,柴生芳的专业是考古。临洮县扶贫办主任常贵勤没想到,下基层,柴县长画测绘图的“基本功”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翻开他的第28本工作日志,一张张手绘的“村组地图”清晰翔实。“不但画在纸上,更刻在他脑子里。”常贵勤回忆,柴生芳对考察的情况之熟悉,常常令他这个本地人自愧不如。

更大的“测绘图”,则挂在会议室墙面上。在这张“临洮县产业示范村分布示意图”中,全县323个行政村标有各色符号:牛、羊、中药、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劳务输出……每个图形,对应着一种主导优势产业,共计6大类28种,构成了临洮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脱贫路线图。“太好了,这下我有‘作战指挥图’啦!”常贵勤至今记得这图设计好后柴生芳的兴奋劲儿。

柴生芳心里,一直酝酿着一场扶贫攻坚的“硬战”。

33岁的苟家山村民苟胜利,在自家地头第一次看到了富裕的光亮。2013年底,他试着种下的一亩黄芪、一亩党参卖了1万元,相当于以前10亩洋芋的收入。他第一个打电话给柴生芳报喜。在他记事的小本本上,留着这样一行行字迹:“2013年3月,柴县长送来了一只小尾寒羊;2014年2月,柴县长来我家指导开春种植,并给我们带来化肥……”

苟家山村是柴生芳自选的联系帮扶村。从2012年3月起,他先后11次深入这个海拔3000多米的偏远山村,访民情、算细账,带领全村走上了种中药材、养良种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路子。如今,全村养羊900多只,种植中药材120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1500元提升到了2013年的3500元。

一手抓产业调整,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定西山高路遥,“村上缺路、户上缺钱”令柴生芳深感修路的重要性。

在上梁乡与辛店镇之间,有一条长约23公里的村道,名为“上辛路”。时间久了,这条坑坑洼洼、暴土扬尘的路成了百姓们的“伤心路”。为了让临洮人不再因路伤心,柴生芳6次进京、不懈努力,终于使临洮跻身全国“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获得了投资9.1亿元的道路建设项目。

“每条道路都是柴县长的‘心上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龙小林记得真切,按照柴生芳的规划,两年时间,全县323个村的道路将全部硬化,修建道路1115公里。

横在柴生芳心上的,还有很多——看到有些村吃水仍靠车载驴驮,他亲赴引洮工程建设现场考察,多方争取到了西南部农村饮水工程;为使绝大多数群众3年内住上砖瓦房,他“拿下”了总投资21.2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总投资3.06亿元的南屏镇灾后重建项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