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

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优秀代表柴生芳

2014年09月23日12:3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

一张未照的“全家福”和无数个亏欠

[工作日志摘录]

一心可丧邦,一心可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柴生芳,2014年1月20日

一件湖蓝色衬衫、一条果绿色裤子——两件簇新的衣物挂在床头,每看一眼,祁雪丽心头都一阵隐痛。这是她专门买来“装扮”丈夫柴生芳的。8月16日的那个周末,本该是他们一家三口难得的团聚日,柴生芳许诺好了:回兰州,带她和女儿甜甜吃大餐、逛公园,还要去拍张念叨了3年的全家福。然而,就在她精心准备的那个晚上,丈夫却在千里之外的小屋里孤单地离去了。

压垮柴生芳的,是连续17.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更是8年呕心沥血的自我透支。自诩强壮的他,从不把小病小痛放在眼里,这次却被来不及问诊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扼住了喉咙……

“妈妈!”甜甜清脆的呼唤,打断了她的遐想。3岁多的小姑娘刚从幼儿园回来,祁雪丽知道,再过一会儿,她又要闹着找爸爸了。每次一回家,柴生芳都会把女儿高高举起,脸上的疲累一扫而光。在临洮,柴生芳一有空就给家里打电话,听女儿叫声爸爸,逗弄她撒撒娇,短短几分钟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快乐时光。然而,现在,甜甜去哪里找回爸爸呢?

祁雪丽理解丈夫的忙碌。一县54万人的期望压在肩上,怎么能轻松?虽然一个月只能迎回丈夫一两次,但她在电话里分享着他的喜与忧:下暴雨涨水了,他和抢险队一连七天吃住在村里,没日没夜地抢修堤坝,终于保住一方安宁;种花大户康仲英家的牡丹开了,一定能有个好销路……

聚少离多的日子久了,祁雪丽也会数落丈夫。“你哪像个县长?”有一次,柴生芳带回一件破了袖子的西装让她织补一下继续穿,她生气了:“你图个啥?看咱家买这房,还欠着外债哩。”柴生芳不多争辩,只是宠溺地看着她:“老婆,你要理解我。图钱有啥意思?我没办法独善其身,帮贫困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的理想。”

祁雪丽明白丈夫的抱负。她记得他看待贫困乡亲的眼神。“他说过,每当看到他们,就会想起自己早逝的母亲,想起仍在农村受苦受累的父亲,没有理由不善待他们。”她也记得,丈夫曾在纸上一遍遍写下“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诫她:“可不能收别人送的东西,收了,咱们就离婚。”

8月15日,当她失魂落魄地赶到临洮时,在丈夫栖身的小屋里,她看到了这样一些物件:一根黑色皮带,靠近带扣处已磨损断裂,却被主人放在床头;一双白袜子,破了个大洞,还穿在丈夫的脚上……她哭了,那一刻,她觉得丈夫走得委屈。然而,走出屋子,她看到了一双双哭红的眼睛,一个个焦灼的身影,那是临洮城乡各地的群众,闻讯赶来送好县长最后一程。“泪飞顿作倾盆雨”,那一瞬,全县百姓的呼号化作洮河水,昼夜轰鸣,不止不息。

对柴生芳的缅怀,已由临洮辐射到了整个中国。9月12日,北大校长王恩哥在2014年新生开学典礼致辞中如是评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这是柴生芳的坚守与理想,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良心与操守。

“此木生芳,永留千古!”(本报记者 王斯敏 宋喜群 方莉)

且留正气在人间

他离世当天,临洮的干部群众纷纷从村镇、从山里、从田间赶来,为他送行。他离世一个多月后,临洮的父老乡亲仍流连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久久注目、深深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牵挂于斯的“博士县长”柴生芳,长眠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

8月23日,本报以“过早断裂的脊梁——痛祭甘肃省临洮县县长柴生芳”为题率先报道柴生芳的事迹,后又开辟“‘为民县长’柴生芳的足迹”专栏。那扇常年敞开的门、那盏深夜不灭的灯、那张囊括323个行政村的产业地图、那摞170万字的工作日志,在继续讲述着柴生芳的故事,讲述着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基层干部的浩然正气、知识分子的博大胸怀,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

它们见证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公仆意识是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是牢记宗旨的群众情怀,是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过硬作风。它境界高远,却体现在最日常的工作中。群众能随时推开县长办公室的门,农民增收第一个想到向县长报喜,贫困学子的所想所需能记在县长的笔记本上,每条坑洼不平的山路都能成为县长的“心上路”,这就是最质朴的公仆意识,这就是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践行。

它们见证了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留洋博士,却主动回到贫瘠的故乡;知识精英,却沉潜到最艰苦的基层。相比起“上层”和“精英”的角色,柴生芳选择成为在大地上书写理想的实干者。相比置身事外、“指点江山”的生活,柴生芳将脚印实实在在地印在中国转型最艰难的地方。45年的人生,充分阐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

它们见证了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人们眼中的柴生芳,永远在为临洮的发展奔忙:一个馍馍的早饭、数个小时的颠簸、马不停蹄的一线办公、延续到凌晨的讨论,构成了柴生芳在临洮每一天的工作内容。定西“苦瘠甲天下”的困难,挡不住柴生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对他而言,家乡土路坎坷,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临洮梁峁纵横,但没有共产党人跨不过去的坎儿。

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这样的人必将被人民永远怀念。临洮干部群众的关注、感动、缅怀、追思是一种见证:柴生芳走了,但他唱响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凝聚了推动中国发展的正能量,留下了写在中华大地上的情怀、树在人民心里的丰碑。(记者 王斯敏 宋喜群 方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