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对口援藏二十年

2014年08月25日14:4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原标题:对口援藏二十年

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当第一条哈达系到脖子上时,我的心便与藏族同胞紧紧地连在一起;当第一杯青稞酒滋润喉咙时,我的心便融入了神圣的雪域高原。援藏干部就是要带着感情,履行好承诺。”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奉朝动情地说。

20年来,七批援藏干部把西藏当作“第二故乡”,全心全意为高原人民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援藏干部在卫生、交通、教育、医疗、水利、电力等一系列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中,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20年间,全国卫生系统共计投入援藏资金、项目、医疗设备等折合人民币13.8亿元;派遣进藏医疗队员2187人、管理干部172人,在藏培训基层医护人员7万多人次。其中,2012年至2013年,全区257万多名城乡居民和2.7万余名在编僧尼接受了免费健康体检;累计初筛和复查儿童111万多人次,确诊先心病患儿2597人,基本完成了救治任务。

目前,全区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已由1994年的343.8/10万和59.61‰,分别下降到2013年的154.51/10万和19.97‰;住院分娩率由6.6%提高到82.33%;人均期望寿命由65岁提高到68.17岁。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截至2013年,教育援藏本着“扶贫先扶智”原则,落实资金9.6亿元,援助项目1823个,培训人员6829人次,援助图书资料106万册,较好地贯彻了自治区提出的“科教兴藏”和“人才强藏”战略,为西藏的明天储备了力量。

交通援藏实现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填补了西藏高速公路的空白。此外,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0591公里;初步形成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沙以及日喀则和平机场为支线的民航交通体系。这一立体交通网络,为高原人民铺平了“康庄大道”。

水利援藏和电力援藏,彻底燃起了高原人民心中的明灯,点亮了农牧民致富的希望。自1991年起,水利部开始派驻水利援藏工作组,2001年水利部进一步建立了水利对口援藏新机制,确定部直属单位和7个流域机构共14个对口援藏单位。穿行在雪域高原上,从丰收在望的雅砻灌区到巍然屹立的满拉枢纽,从汹涌澎湃的一江两河到遍洒甘泉的饮水工程,处处都能感受到水利援藏为高原人民带来的沧桑巨变。

11家中央电力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项目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援藏力度,先后建成阿里狮泉河、拉萨旁多等水电站。目前西藏电网已延伸覆盖45个县,初步解决了农牧民的基本照明用电问题,全区用电人口达到1994年的4倍。

此外,北京、广东、福建、湖北、黑龙江等17个省市,中信集团、武钢集团等17家央企也将绝大部分的援藏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和重点“造血”项目中。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永彬认为,全国支援西藏丰富和发展了中央的治藏政策和治藏方略,推动了西藏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一体化以及西藏地方与国家政治一体化,同时增强了西藏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巩固基层政权和维护边疆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农牧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在西藏,农牧民占总人口的80%,他们真正富了,西藏就有了更大的希望、更好的未来!”浙江省援藏干部、那曲地委组织部副部长葛海龙说。

白朗县海拔4200多米,百姓世代种青稞为生,吃的是青稞磨成的糌粑。1998年,山东第二批援藏干部、原白朗县委书记时文进看到当地经济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决定引进山东温室大棚,为“第二故乡”培育“造血”机能。

现在走进白朗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上百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一串串西红柿压弯了枝头,水灵灵的草莓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14年中,全县温室大棚从50座发展到5367座,优质果蔬品种从10种增加到116种。曾被藏族群众认为是草、连牛羊都不吃的蔬菜,竟成为致富法宝。白朗现为西藏最大的高原蔬菜生产基地。去年全县蔬菜产量达7513.7万斤,销售收入达8265.1万元,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1360元。目前,全县农牧民每100元收入中有20元来自蔬菜。如今,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山东第七批援藏干部、白朗县委书记翟军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正依托一年一度的“蔬菜瓜果采摘节”,全力打造集生态景观、采摘体验、旅游休闲、科技展示、精品展销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

噶尔是阿里地区的农牧业大县,牧草短缺一度制约着其发展。陕西多批援藏干部、噶尔县委领导大力种植推广人工牧草紫花苜蓿。

据换算,一亩紫花苜蓿的产量相当于100亩天然草场的产草量。截至目前,全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基本形成了以人工种草、奶牛养殖、牛羊短期育肥为主的农牧业产业链。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西藏农牧民群众人均纯收入实现15%的增长,达到6578元,创造了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历史纪录。

长期关注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关于援藏工作专著《西藏:援助与发展》的中央党校教授靳薇告诉记者,她的问卷调查表明,六成以上的西藏民众认为,农牧民是援藏政策和援藏项目的最大受益者。

建设“独一无二”的西藏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援藏干部意识到,西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独一无二的,援藏不是把西藏变成北京、广东、浙江,而是要更好地保护西藏特色。

西藏特色首先是文化。吉林省从2002年起对口支援后藏日喀则地区以及定结、吉隆、萨嘎3个县,遵照国家对西藏“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基地”的战略定位,累计投入文化援藏资金近8000万元,建设了后藏风情园、定结县陈塘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项目。

同时,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援藏促进会,吸引会员1700多人投身文化援藏工作,通过开发和保护后藏历史文化遗产,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据悉,定结、吉隆、萨嘎3个县2013年的文化旅游业产值较2002年增长了10倍,游客人数增长了5倍。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西藏特色还包括生态。作为“世界第三极”,西藏承担着全国1/8国土面积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亚洲水塔”和“气候调节器”。

“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生态环保是重中之重。”山东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赵志远说,“我们务必要守住生态环保底线,为世界留存最后一片净土,为子孙后代建造一座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为此,山东援藏队去年7月进藏后,结合自治区正在规划建设的“两江四河”(包括雅鲁藏布江、怒江以及年楚河、拉萨河、雅砻河、狮泉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大力推进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县荒滩生态建设工程。

南木林是五世班禅和六世班禅的故乡,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巴藏戏闻名遐迩。但是,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绿色植被难以存活,一度沙化严重,沙尘暴肆虐。

在南木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共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新增植树60万株,已建成林网带60余公里,新增人工种草3800亩、高产青稞1000亩,形成了集林木、草场、青稞于一体的综合性绿色生态建设基地。

与此同时,当地农牧民参与植树、种草、种粮及后期管护,每年可增加收入近2000万元。艾玛乡柳果村村民米玛说:“家门口的荒滩变成了绿油油的林地,真是托佛菩萨的福啊!现在我成了护林员,加上种树的工钱,每年能收入15000元,家里人非常支持我!”

据南木林县监测,今年以来,这里的沙尘天气次数同比减少三分之一,氧气含量、空气湿度也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在国家林业局援藏干部策划、规划、协调下,一项整合了西藏林业、水利、农牧、环保,总投资达270多亿元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于2006年申报成功,眼下正发挥着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记者 杨步月 陈泽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