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副参谋长入选后备干部的前前后后

——沈阳军区某团关于按战斗力标准选人用人的思考

2014年08月18日12:48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副参谋长入选后备干部的前前后后

思考:按战斗力标准选人,到底该咋选?

闫世成落选的原因剖析清楚后,团党委机关认真反思感到:这是长期和平环境给选人用人观念带来的影响。如果不破除这种选人用人上的“和平观念”,战斗力标准就无法真正立起来、落下去。

“战争年代,为啥能打仗的干部都用起来了?”团领导带头反思:原因很简单,能不能打得赢,是战争年代衡量人才的一条重要标准。而和平时期,当“太平官”的思想无形中慢慢滋长,导致安全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考量越来越多。

“破除用人的‘和平观念’,从树立战斗力标准开始。”该团要求各营连以此为契机,大张旗鼓兴起新一轮学习习主席关于战斗力标准重要论述的热潮。

按战斗力标准选人,到底该咋选?通过扎扎实实的学习,大家越讨论思想越统一:站在打仗的视角和高度,把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作为考核的硬杠杠,从而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他们同时认识到,选人用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战斗力标准。试想,战斗力标准就单指会打仗吗?大家认为,注重管理素质与突出战斗力标准并不矛盾。战斗力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能打仗的能力,也需要坚定的信仰、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科学管理能力等。

后来,团党委按战斗力标准综合衡量,将闫世成补充推荐为后备干部。此前,团领导还专门找他谈话,要求他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编后絮语

鼙鼓长鸣思良将

■丁海明

世间一切事的成败,最终归结于人。对于一支军队而言,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核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灵魂。85年前,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深刻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短短几行字,明确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而正是这段永放光芒的话,指引红军成长为一支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军队的新型军队。

是啊,我军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的,我们有主义有灵魂,我们有信仰有理想。那么,这样一支部队,需要什么样的指挥员队伍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胜任这支部队的各级指挥员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深层而敏感的问题:选人用人。

血火岁月,一场场战斗烈火真金般考验着每一名指战员,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赢,立竿见影,用谁不用谁,泾渭分明。而在和平年代,选人的标准,用人的权衡,变得复杂起来。那么,我们选人用人的准星究竟标定在哪里?

我们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没错,打仗是我们的职业,战斗力标准是我们的唯一标准。但对于评价一个干部,战斗力标准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既不能一味强调“能打仗”的血性和虎气,而忘记作为一名革命军队指挥员“打胜仗”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也不能把“听招呼、守规矩”推向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另一个极端,遇事不敢担当,关键时刻没主张,丢掉了“为了胜利不惜一切”“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军人气魄与血性本色。

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们需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打赢本领,也须张扬“鼙鼓催征烽火路,何俱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还当涵养“家国天下事,社稷一戎衣”的政治情怀,更应深怀“人民利益高于天,党的嘱托重如山”的党性修养。

自古军旅盼良将,沙场征战浪淘沙。其实,军人最知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军队唯有打仗和准备打仗,选什么样的人领兵,用什么样的人打仗,答案自在兵心,知行当须合一。沈阳军区某团副参谋长闫世成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其中的观念碰撞,而他从后备干部落选到入围的过程,结出了令人欣慰的思想成果,让人深感我军薪火相传的好传统,今天依然鲜活生动。

此文是个好教材,值得为官者深思。(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邓庆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