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式养老,上海试点顶层设计先行

 

2014年07月14日08:42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中国式养老,上海试点顶层设计先行

在位于钦州路上的徐汇区上达天平养老院内,老人们正在快乐地唱歌。 蒋迪雯摄

上海市机构养老设施规划配置引导图 来源:市民政局官方网站

“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上海一直在积极推进养老床位建设,目前全市超过11万张的养老床位,就是多年来持续不断建设的成果。

而人们的现实感觉却是,养老问题很纠结。家里如果有老人要进养老院或护理院,辗转托人挤破脑袋结果可能还是 “一床难求”。

不知不觉间,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可家门口却找不到养老机构。近年来,周边学校多了,医院也大了,相比之下,养老设施的跟进速度慢了。

“我们一定能够把上海的老年人服务好。”面对全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市领导对全市人民表达了温暖的心声和明确的决心。

直面全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严峻事实,市委去年把养老问题列为重要调研课题,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广泛调查。一份关于上海养老问题的顶层设计框架——《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深度老龄化“逼”出重点调研课题,上海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整体考虑养老问题的时候了

上海是全国范围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已经“深度老龄化”。

国际上,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本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87.6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

上海城市人口的深度老龄化现状,一方面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基本上已经成为老年人口,“双独家庭”面临着负担四位老人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在于因为医疗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以致于“未富先老”、“未富先寿”等现象早早到来。

数据显示,上海市人口的预期寿命,2012年为82.41岁;2013年已达82.47岁,其中男性80.19岁,女性84.79岁。由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上海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长寿城市”特征愈发明显,80岁以上高龄人口也在稳步增加,活到100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100岁及以上老人有1407人,其中男性356人,女性1051人。预计2025年左右,本市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或超600万,上海将进入“养老压力”最大时期。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上海养老机构床位 “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思政分析,一方面,上海养老机构总体床位数量不足,养老院床位紧张;另一方面,近年来,本市在养老机构床位的建设推进上一直在不断努力,远郊新建了不少养老院,但结构性矛盾还是很难解决,结果就是“市中心一床难求、远郊地区存在一定比例床位空置”。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区,不仅人口居住密度高,而且老年人口集中,养老问题更为突出。

上海的养老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全社会全盘考虑统筹设计的地步。 《实施意见》明确从上海深度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坚持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政策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本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