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今天重温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和防止“西化”的辩证思想,可以得到许多有益启示,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党的十八大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概括为“三个一”,即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党的基本路线决定了中国道路的路径和方向,所以被放在首位。坚定道路自信的依据之一,就在于这条路线是正确、科学的,能够有力抵御“左”的、右的干扰和影响。目前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场攻坚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总的来看,“左”的东西不会销声匿迹,但已难成气候。改革开放已进入第36个年头,改革开放成果已经用制度确定下来,即便有人想走老路也走不了,想变也变不了,也注定不得人心。相比之下,来自右的干扰有增无减。近年来,互联网和社会上的负面言论增多,普世价值、宪政民主以及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交相呼应,公然诋毁四项基本原则,其要害是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类言论大多并不反对改革开放,而是聚焦于怎么改革、怎样开放;也有人不与四项基本原则正面冲突,以倡言改革开放之名,行兜售西方那一套之实,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西方承认我们的经济建设成就,却对我们的政治制度横加指责,其用心也在这里。这要求我们提高鉴别力和警惕性。邓小平在晚年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 十八大报告将党的基本路线喻作“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强调“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坚定道路自信,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说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半年后,他在展望未来时又说:“现在我们总结了经验,纠正了错误,毫无疑问将来会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都快,并且比较稳定而持久。” 时隔30多年,邓小平的论断得到充分印证。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后来居上趋势不可阻遏,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仍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全球热点议题。中国的发展成就说明,西方道路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惟一模式。反观西方,则陷入经济低迷的泥淖难以自拔,苏东剧变后产生的那种兴奋劲已成明日黄花,吹嘘他们那一套制度和价值观不再那么有底气。中国人通过今昔、中外对比,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我们不否认存在着问题,诸如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但瑕不掩瑜,所取得的成绩终归是主流;同时要看到,党和政府始终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态度是主动、积极、认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13亿多的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构想、崇高使命和浩大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提出来并付诸实践。中国倘若把改革变成改向、开放变为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那就是南辕北辙,只会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酿成剧烈的社会动荡。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的依据还有许多。仍以对外开放为例,这一基本国策所带来的成效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开放本身就是自信的体现。通过打开国门,请进来、走出去,我们有了面向世界的开阔胸怀,有了赶超先进的世界眼光。从个人层面讲,美国人对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总体上比不上中国人对美国、对世界的了解。从国家层面讲,我们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画线,既与西方国家合作,同时又守住底线,决不放弃原则立场;既大胆学习、借鉴西方有益的东西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又决不照搬,决不搞西化。邓小平说过:“如果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资本主义制度,它们的经济文化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而西方国家总是夹杂着冷战思维,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因此,我国比西方更有生机活力,更有发展的内驱力。这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在道路问题上,我们要有自信、有信念,不能动摇、懈怠和折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邓小平的最好方式。
原载:《东岳论丛》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