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纲成纪,构建政治绿色通道
朱元璋四十岁到七十岁之间,他完成了从立纲成纪,到重建大一统专制帝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以元朝的体制再参照唐朝和宋朝的格局进行修改,推广了一系列治国手段。
朱元璋针对中国传统三农问题,开出四帖猛药,这在历朝是不多见的。第一个黄册制度,黄册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朝鲜《李朝实录》里记载,大概在洪武中晚年,朱元璋跟手下的大将军说,如今我们的军队也不出征了,和平年代养着要用啊,光吃饭不打仗,这样的军队是要腐败的。如今我大明建设正需要人,把军队给我派出去,到各个地方按照规定如实去丈量土地,清查户口。于是,军队、地方官、还有南京国子监的学生,都分赴各地编了黄册。
第二个叫鱼鳞册,鱼鳞册就是针对哪家哪户土地有多少重新进行清账。土地多的你财产多,给我多交税,还要多服役。第三条政策是两税法,按土地多少交税。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叫做三等人户法。什么意思呢?朱元璋下令按照财产多少,划分为贫农、中农、上中农或者是富农等三四个等级。用现在时髦话来说,老总以上的属于上户,小资属于中户,下岗工人属于下户,这一划分是为了交税和服徭役。有的老板、老总说肚子大的很,我干不动,服徭役让我去筑城墙,我筑不动。朱元璋说不要紧,你筑不动给我出钱,叫别人去做。所以有人说朱元璋是个好皇帝,普通百姓觉得他很可爱,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朱元璋规定了,田一顷以上出丁夫一人。丁这个概念大概在秦汉时就基本固定下来,当然历朝历代不一样。一般来说,男子十五岁以上,叫成丁或者叫半丁,然后就要服徭役了,一直到六十岁,有的是六十五岁,也有的是五十五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退休。有人质疑说,田一顷出一人,朱元璋说的真是蹊跷,哪家的田这么刚刚好?如果我家刚好零点八顷怎么办?朱元璋说没关系,你张三家零点八顷,你隔壁家有零点二顷,合起来不是一顷了吗?你们两家当中给我出一个。经济上相互调配,这又涉及到签派问题,由谁来管?一般由县里相当于我们办公室主任管。
洪武年间地方上闹出几起大案。朱元璋晓得地方上有人舞弊,他在明故宫那边发了《大诰》,告诉老百姓你拿了我的《大诰》,也就是皇帝的语录本到南京来告状。有人说路上人家不让我来,地方上有人组织阻碍上访的或截访的人,怎么办?只要被人告上去,朱元璋就把他拉去砍头或者治罪。所以洪武年间治国,老百姓很感怀,用今天的术语来说构建政治绿色通道,鼓励老百姓举报贪官污吏。
朱元璋治国有个奇特的地方,就是对弱势群体有一些常规性的通道。一是设立惠民药局,地方上专门设一两个医官,大概是县或大一点的县设几个点,放一点药,派一两个医生。用今天的话来讲,这都是官方设的,吃的是公家饭,有一点类似于我们过去的赤脚医生。也就是说,他们吃的是皇粮,衣食无愁。如果老百姓有病,又看不起病,就到惠民药局去。还设有漏泽园和常备仓。漏泽园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救济所。有一些没有后代的孤寡老人,或死在野外没人安葬的人,都由这个机构负责。再有一个常备仓,地方一旦发生灾荒,就通过常备仓就近救济。当然朱元璋有一项规定不太合理,他要求常备仓救济一定要上报朝廷,因为他就怕地方官贪污私自分掉。但往往灾荒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救命如救火,等朝廷指示发下来,老百姓都饿死了。那怎么办?大概到了洪熙时候就改革了,洪熙皇帝说,老百姓的命比粮食值钱得多,给我救,用完了以后再报上来。有人说舞弊怎么办?洪熙说我不怕,事后再查,慢慢查,总查得清吧。朱元璋对弱势群体的救济还设立了粮长制。他规定多少担以上的粮区设一个粮长。粮长干什么?他把百姓招来,让大家一起把粮食集中起来,按照张三李四家应缴的份额,由粮长带队,集体雇了船押运到南京来交给户部,也有的交给地方,用今天话来说,交的都是爱国粮。
厚往薄来,奉行和平主义
朱元璋在治边问题上的政策是“威德兼施、因俗制宜,华夷归一,建成铜墙铁壁”。朱元璋在这个方面有独特的观念,譬如他说;“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摄其暴,惟威惠并行,此驭蛮夷之道也”。就是指对待少数民族,不能没有威势,也不能不来点实惠,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德怀。一味的军事武力相加,他不会从内心诚服,只会停留在表象。如果一味给他好处,也不能让他感受到一定的约束力而震慑住他。因此朱元璋主张威德并施,这才是对待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根本之道。
朱元璋还注重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茶马古道。朱元璋主张在西域地区进行茶马交易,汉人用茶,少数民族用马进行交易。大概是明永乐年间,三百斤茶换一匹马。少数民族吃了牛肉羊肉之后,不是不容易消化么?就用茶做成的辅助品来帮助消化,这样一来茶成了少数民族必需品。但有一个缺陷,茶马贸易是官方掌控的,洪武年间严格限制私人贸易。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独霸?主要是因为汉族地区不养马,马的最终目标是运往北疆去跟蒙古人作战所用。
对西藏这个地方,朱元璋很聪明,一方面派邓愈等大将军北伐过程中西征,逼近西番,使西藏地区人就范。另外封了不少西藏的藏僧,元朝有名的帝师八思巴的后代都封做明朝的官,按当时的说法叫僧官。史书说朱元璋封的官授国师和大国师,也不过四五个,这样一来物以稀为贵。国师也就是正一品到两品之间的待遇,因此洪武年间对西藏的开支不大。
对蒙古人怎么办?朱元璋在北疆构建了三道防线,第一道从辽东到西北,从今天山海关东边构成了金鸡形的形状。从辽东沿着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山西的大同等等一直往西到宁夏甘肃,这条线上构建了几百个卫。第二道沿着长城防线封了大约十来个王,譬如像辽王朱植、谷王朱桧、宁王朱权、燕王朱棣、晋王朱樉、秦王朱棡,在陕西西安这一带,有庆王朱栴。这十来个王当时都健在的时候,可能最早是听二哥秦王指挥。二哥秦王在洪武二十七年死了,后来是晋王指挥。第三道防线构建泰宁、朵颜、福余三道防线,三个少数民族投降明朝后,在它的周围挡着蒙古人的进攻。但这一道防线朱元璋不抱多大希望,只叫他们挡一挡。自从构成这两个三角形或者说菱形的北疆布阵以后,大明洪武晚十来年,蒙古人都不敢靠边。
再顺便讲一讲他对外推行和平政策,厚往薄来,但是谁要来碰我,我大明绝不客气。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面这么规定,“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偏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他说我要了他那块地,那块地里面生产出来的经济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我用作这个地方的开支,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他的文化、语言等各方面跟我们汉人不一样,我要了他的老百姓,还不足以叫他们去干活。举个例子,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到了永乐上台以后,永乐发动了对安南的战争,结果导致明朝陷入了安南战争的泥潭里面,几百万的国库钱财打水漂了。回过头来再看老朱皇帝的“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见其智慧。
(本报记者颜云霞根据马渭源在南图的讲座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