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琼剧戏班:沉浮总在烟雨飘摇中

2014年06月23日09:45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沉浮总在烟雨飘摇中

1953年,海口市新群星剧团部分演艺人员的合影。这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琼剧戏班旧照,图中有琼剧界早期的几位大腕———吴桂喜、郑长和、三升半、陈烈三(后排自右向左)。 海南省琼剧院 供图

百年琼剧春秋

道光十五年(1835),“琼城梨园班”应邀到越南西贡演出,开琼剧出国演出之先河。图为1985年海口市琼剧团赴泰国演出受到华侨热捧和侨领接见。 海南日报记者 陈怡 翻拍

海南省琼剧院二团新编琼剧《白兔记》剧照。海南日报记者 陈德雄 摄

琼剧,在海南方志中被记载为“土戏”,这与其他地方毫无二致。

受元代潮州剧戏班影响,琼剧戏班出现于明代中叶。

“戏班”是过去的提法,也是民间延续至今的叫法,它其实就是“剧团”。有据可考的琼剧戏班是清代嘉庆年间成立的“琼城梨园班”,迄今约200年历史;最新的戏班恐怕是两年前,由新生代男旦云碧玉组建的“海南云碧玉琼剧团”。

琼剧戏班的历史,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折射了琼剧发展的历程,既有坎坷也有辉煌,既有高山也有低谷。

在琼剧发展的漫漫长河上,一个个戏班犹如一叶叶扁舟,扬帆启程,顺流而下,经风雨历阳光,有些乘风破浪踏歌而行,有些帆楫难支黯然倒下……但是,“戏班之舟”总是在“时光河流”上不停地航行,或消失,或新生……

最早的琼剧戏班明代出现

据《海南岛志》载:“元代,海南已有手托木头班,来自潮州。明中叶,土人仿之,就有土戏。”这是有关海南戏班的最早记载。

而有戏班名称、事迹可考的最早戏班社是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成立的“琼城梨园班”,其前身是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一1644)入琼的福建漳州“老三春班”,他们初住于海口,一边演出,一边教徒,后来因旅演艰难,部分艺人返回家乡漳州,部分艺人留下落户海口、琼山、定安、澄迈等地。清嘉庆年间,他们重新集合一起,吸收本地木偶班艺人参加,更名为“琼城梨园班”,全班近百号人,艺员有白玉娃、金公仔、吴福光、林童、梁振玉等。清道光十五年(1835),该班应邀到越南西贡演出,带去的剧目有《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方世玉打擂》等,深受广大侨胞欢迎,首开了琼剧出国演出之先河。

自“琼城梨园班”以后,海南岛各地成立的土戏班社数以百计,较有影响的有嘉乐班、泰昌班、琼顺班、福堂班、东安利班、联珠公司班、万年春班、色秀年班、琼汉年班、概顺连班等……

据老艺人梁家樑、陈敬军讲述:海南早期戏曲班社一般都在农村生成,由资方出资经办,聘请艺人组班,班主由资方担任;也有由名生名旦与资方合资组建,邀请其他艺人入班,班主由资方和名优担任。一些是以名优命名的戏班,如“成桂班”、“歧彩班”、“长和班”等。按照海南各地俗例,“公期”都要“绑班”演戏,每年正月至七月,是戏班演戏旺季,称为“戏春”;十月至十二月,一般没有戏演,加上雨水频繁,称“雨水春”,戏班多要散班停演。旧时戏班多为班主制,班主在散班时选好“十大台柱”,即以正生、正旦为主,贴生、贴旦、梅香旦、须生、婆脚、杂脚为辅,加上掌板(鼓师)、首手(琴师)组成,并预付定金。其他次要艺员待来年再聘并议定演出薪金。

早期戏曲班社演出设备相对简陋,演出场地要求不高,演出质量较为粗俗,故戏班也被称为“草台班”或“厚皮班”。但艺员体制齐全、分工明确,每个文武大班约有三四十人,有文戏佬倌、武戏佬倌、文牌(掌调)、武牌(掌板)、邀戏(开写脚本或提纲)、掌班(联络员)、账房、衣箱、杂箱、燃灯、厨房、夫杂(为班主和名伶佬倌抬轿子者)等司职人员,这些人员统归班主管理。

至于戏班伶工的演出报酬,差别极为悬殊,名角演一晚大都有二十个光洋,甚至更多。班主组班前,预付的定金少则几百个光洋,多则一千个,有的还有股份,散班时还可以得到分红。一般演员和乐工报酬却很少,最低的只有一个光洋或一百余个铜板,班主管饭,菜要自己掏钱买。尽管演出薪金低薄,但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在散班前还是求班主或名角收留,希望来年继续在班中演出。

从旧戏班里过来的老艺人梁家樑说:“早期戏班乡下生乡下长,一年四季都是在乡下演出,艺人也都是农民出身,一卷铺盖就走南闯北,睡公庙祠堂,吃田头农家,演出认真却报酬微薄,但还是苦中有乐。”

文明戏班

在硝烟战火中历练

1931年10月30日,琼崖特委在《反帝宣传工作大纲》中指出:“琼崖戏剧团及各地演剧,党要注意指导演出帝国主义屠杀炮轰中国人民,国民党军阀勾结帝国主义……惨事”。多种历史文件确凿有据地证明:抗战时期,海南特委重视以戏曲作为革命斗争的宣传工具,并指导着剧团在根据地的演出活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海南各地纷纷组织起演出文明戏的班社和剧团,如府海学生在琼崖中学成立的琼崖十三属学生联合会剧团、文昌中学青年学生张明凯、吴克寰、陈崇雅等人组织的“学生班”,编演宣传民主进步的话剧、琼剧演出,继而成立以演文明戏的华南、明新、二南等剧团,演出了《社会钟声》、《省港大罢工》、《爱国运动》、《新旧婚姻》等一批文明戏。

林文英(又名林格兰,原文昌县清澜港四亢村人)就是文明戏极力宣传的一个英雄人物。民国十五年,剧作家吴发凤根据林文英的革命事迹编写成《林格兰就义》一剧,由华南剧团首演,一时轰动了文昌及海府地区。不久,泰国琼籍华侨得知以后,特邀剧团到曼谷演出。首晚演出,剧场座无虚席,林格兰的英勇事迹使观众深受感动,演到林格兰就义时,全场感动哭泣。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默哀,久久不愿离去。第二天华侨自发买来花圈,放在剧场周围以示哀悼,然后带领剧团全体人员瞻仰林文英在泰居住过的旧居及其遗物。华侨还给剧团赠送银款,鼓励多排演反映辛亥革命的时装戏,体现了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

日寇侵琼以后,海南戏班纷纷散伙,在农村仅存个别中、小班社,境况也是十分艰难,时演时散,朝不保夕,很多艺人被迫出走东南亚,海南戏曲陷于绝迹。在琼崖工农红军和各地赤卫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了配合抗战宣传,开始成立一些小型戏班,编演鼓舞群众斗志的文明戏。

在革命斗争处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母瑞山根据地组织成立了“红军剧团”,演出《省港大罢工》、《社会钟声》等文明戏。曾任琼崖红军第一独立师师长的梁秉枢,在《琼崖工农红军战斗史片断》中写道:“红军组织琼剧团,自编革命剧本,排练公演,把群众的文娱生活搞得活跃起来,这对于宣传和鼓舞士气是起了一定作用。附近白区乡村的群众,知道母瑞山的红军演出的琼剧,极其精彩,便不辞劳苦,爬山越岭来观看我们剧团的演出,一时名声大噪。后来,万宁县有一个地方剧团的生角、旦角色,也跑来看我们演出,受我们的影响,要求参加红军剧团,使那个地方剧团也解散了。”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及其他同志还集体创作讴歌男女青年投身革命的现代戏《双朵云》,在红军所在地琼东第四区演出。

1931年初,琼崖特委东路红军成立“东路琼剧团”,团长为林树全,艺员有蔡永鸾、陈世经、纪永凤等三十多人,排演了《打倒白色恐怖》、《原形毕露》、《烈女报夫仇》等剧目,剧团随东路红军在革命根据地六连岭一带,配合土地革命战争宣传演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