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3日08: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目前尚无将网络空间置于主权管辖下的国际公约,国家在维护网络主权时难免遭遇难题。维护网络主权任重道远
王军:在网络空间下,挑战一国主权的主体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从主体上看,既可以是国家行为体,也可以是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非国家行为体。典型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一国的互联网管制可能侵蚀他国的主权,即当事人的互联网侵害行为发生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域,但其行为引起的损害结果却发生在另一个国家。此时出现了行为发生地国家的管辖权与结果发生地国家管辖权的冲突。结果发生地国对该互联网行为的调整和规范将不可避免地对行为发生地国产生影响。如法国法律规定,所有针对法国公民的广告必须使用法语。相应地,所有针对法国公民出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互联网也必须使用法语。因此,如果一个在美国登记的互联网网站使用英语对法国公民发布广告,将会被法国政府起诉,即使该网站是符合美国法律规定的。
第二,外部国家干涉他国主权的言论通过互联网发表和传播,或外部国家通过互联网来干涉他国内政。譬如美国等国家通过互联网和其他途径对一些国家展开“颜色革命”,就是典型的对他国主权的挑战。
第三,一国内分裂国家的力量通过互联网招募成员、发动宣传、进行信息沟通和政治动员等,挑战了该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四,挑战国家主权的社会思潮和组织在网络空间颇为活跃。不管是跨国公司还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通过互联网展示其主张,推进其业务,往往都与国家主权原则存在直接或潜在的冲突。
此外,互联网生活本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们的主权认同。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互联网淡化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国家、民族以及对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忠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虚拟世界的侵蚀,并因此对国家的内部主权构成潜在侵蚀。
汪晓风:迄今为止,国际社会还没有形成关于将网络空间置于主权管辖下的国际公约,网络主权的复杂结构和丰富内涵决定了国家在维护网络主权时面临各种难题。
难题之一是网络主权国际共识的达成。一些国家宣称拥有网络主权,但多数是一种政治宣示,并未从法律上对网络主权进行确认。难题之二是网络主权声索范围的确定。确定网络主权首先要对网络空间进行边界划分,国家对领土主权的声索可以通过边界线、领海宽度和领空高度等标准来确定清晰的管辖范围,但网络空间缺乏类似技术上可行、权益上清晰、法律上明确、国际上承认的划界标准。难题之三是对网络主权损害行为的辨识。一方面,网络侵害行为具有欺骗性,由于匿名和开放的设计理念,网络身份识别和网络行为溯源难以进行;另一方面,网络侵害结果具有隐蔽性,一些重大损害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被发现。难题之四是网络主权维护方式的选择。传统上,国家可以运用外交、军事和经济等各种国家资源维护本国的国家主权,还可以诉诸国际法、国际组织等国际机制寻求支持。而当网络主权受到攻击,诸如网络基础设施受到攻击、网络应用系统被入侵、网络数据信息被窃取时,可供选择的资源和应对手段却非常有限。
网络空间开放性的技术架构、虚拟化的利益表现、多元化的行为主体,构成了网络主权的复杂结构和的丰富内涵。网络主权的确定和维护任重道远,作为一个网络大国、网络空间发展的重要受益者和坚定支持者,中国应在其中承担大国责任。
俞晓秋:美欧信息化发达国家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和先行者,无论在技术、规制、标准和法律等方面都占据着先发优势。在互联网与网络空间领域维护国家主权的复杂性在于,网络通信技术的特性和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决定了确保本国网络空间与国际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信息流动,才能使互联网效益达到最大化。若将内外网络隔绝或自搞一套,就可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
郎平:网络主权的维护面临与其他疆域不同的难题。首先,政府很难控制非法信息的跨国传递。网站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变换服务器和域名的方式发布信息,利用不同国家的互联网管理规定的差异,和政府玩“打地鼠”的游戏,维基解密事件就是典型。政府不能控制信息的扩散,能做到的只是对相关公司的资产、人员实施控制或施加压力。
其次,信息的传递“通道”难以管理。网络空间的信息传递通道由私有企业控制,无论是民用信息还是军事信息的传递,都需要依赖这些企业所掌控的入口。政府要保障和维护关键设施的网络安全,就必须和相关企业配合,承担共同的责任。
再次,维护主权的对象难以界定。当面对难以追踪来源的网络攻击,如何判断攻击的来源究竟是个人还是国家,抑或是国家的代理人?网络攻击在何种情况下被界定为战争行为?应该找谁去负责?这些问题有待国家间协商和培养共识。
总的来看,网络主权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国家行使主权去维护网络安全,但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角色的有限。政府决策者应关注如何在维护网络主权的同时保证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在维护网络主权与行业发展前景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记者王远采访整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也对本文做出贡献)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3日 23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