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娅楠
2014年06月23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纯棉,中国大众最喜欢的服装面料。然而,在过去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时代里,尽管政府不断托市,棉花仍遭遇了种植面积与品质急转直下的尴尬,也导致棉纺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今年9月,在千呼万唤中,中国棉花市场正式进入后收储时代。
又是困难的一年
取消收储是众望所归,但政策调整交替期市场观望情绪浓烈
“目前,除鲁泰等极少数顶尖企业外,棉纺企业都不赚钱,要么就是用副业在贴钱搞棉纺。”华芳集团副总裁肖景尧感慨,国内棉纺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
中国棉纺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棉纺织企业订单不足,春节假期明显长于往年。即便在“大棉仓”新疆,低支棉纱也几乎全面停产。
棉纺业不振与近三年的棉花政策紧密相关。2011年9月,为应对暴跌的棉价,我国建立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稳定市场的效果当即显现。此后,临时收储制度一直将我国棉价托至每吨20400元。与此同时,国际棉价却持续下跌,国内外棉价差一度高达4000元。
由于我国棉花采购实施进口配额制,纺织企业无法自由利用国际市场平抑成本,高棉价差使中国棉纺业,特别是纺纱业丧失了国际竞争力,200万吨的用棉缺口依靠进口棉纱来弥补。“这意味着全国1000万锭的棉车关停,相当于全国8%的纺织产能在不公平竞争中被闲置。政策导致的不公平,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可以轻松利用棉价差,替代我们的产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说。
在行业强烈的呼吁下,今年2月,国家宣布持续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于9月终止,并于下半年在新疆试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即棉农直补政策。4月,储备棉起拍价就下调至17250元/吨,并配搭棉花进口配额。政策宣布至今,国内外棉价差已开始小幅收窄,国内外棉纺业的原料成本起点有望更加接近。
然而,由于现在处于新旧棉花政策的交替期,棉花新政策的配套细则仍未落地,市场观望预期强烈。根据中棉行协跟踪企业数据显示,1—4月,棉纺企业平均开工率同比下滑,下游企业订单极为谨慎,棉纱、棉布价格持续下行,棉纱、棉布产量分别同比减少1.4%、6.0%。企业产成品库存压力较大,且库存因棉价下跌而大幅贬值,整体形势明显不如去年同期。
“政府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认真听取了企业的呼声。不过,各种配套细则迟迟不落地,棉价可能会暴跌,紧跟着纱线、棉布都会狂跌,库存每天在贬值,企业依然遭受重大打击。今年又将是困难的一年。”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宋江的感慨,后收储时代棉花政策的不连续性使市场观望情绪越来越浓烈。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