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娅楠
2014年06月23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把玉米秆、竹子穿到身上
破解原料困局还靠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替代性纤维产业化是出路
在棉花新政细则仍未落地、市场仍不明朗的情况下,棉纺企业如何破解原料困境呢?
“尽管短期内市场会很复杂,但长远看,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行业利好,企业还是要靠自身转型升级来克服政策交替期的困难。棉价差那么高的时候,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也应该坚定信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
加快替代性原料的开发及产业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四川宜宾丝丽雅集团总裁助理李雪梅介绍,粘胶纤维,即再生纤维素纤维,主要来源于竹、麻、玉米等原材料,不仅绿色环保,在功能性、经济性上与棉花最接近,成品面料的平整度与悬垂性还可以高于棉纤维,是目前行业攻关的主要方向。
“由于技术进步,我们的粘胶纤维生产线的产量从1万吨增加到10万吨,使原来高于棉花每吨300元的成本降到比棉花还低500元,销量很好。”李雪梅介绍,丝丽雅过去每年的用棉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目前只有六七百万吨,而粘胶纤维产量却从2010年的15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320万吨。不仅是丝丽雅,这两年纺织业的粘胶纤维产能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几乎所有棉纺厂都在逐步缩减棉纺生产线,完善原料与产品结构。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也认为,将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变成高科技纺织原料是未来趋势,恒天目前正在研究的“玉米秆纤维”,可以产出纤维2000多万吨,相当于目前中国纤维消费量的一半。“利用相同的溶剂法,还能有效利用竹子、麦草等作物。技术突破不仅能破解原料难题,还能带动一个两万亿元的新市场,引领纺织业发展进入一片新天地。”张杰也承认,技术成熟到产业化还需要很长一段距离,这其中的创新投入可能会高达10亿元,甚至20亿元,恐怕还需要有相关配套政策来引导与扶持。
此外,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也被认为是破解原料困境的一条路。我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2000万吨左右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率不到14%。据测算,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得到回收利用,年可提供天然纤维600万吨,相当于减少耕地占用2000万亩,占全年棉花耕种面积的30%。“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应立足于废旧纤维制品的资源化,加强突破纤维再生利用关键技术与装配配套,形成经济可行、生态安全的制造能力,才能真正发挥缓解原料短缺矛盾的重要作用。”高勇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3日 19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