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棉花新旧政策交替期,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距有望缩小,棉纺产业却再次陷入窘境——

明天我们穿什么

记者 陆娅楠

2014年06月23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悬而未决的放储方案

储备棉的投放与棉花质量的提高是两道难关

取消棉花收储本是众望所归,但后收储时代,悬而未决的放储方案却成了企业家们头顶上“不知何时会崩溃的堰塞湖”。

据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介绍,三年棉花收储总量超过1600万吨,占全国棉产量的80%。目前国库中的储备棉仍有约1200万吨,而历史上储备棉库存最高的1984年,也仅库存400多万吨。此外,我国每年还要新产棉花约600万吨。“以我国纺织业每年最多消化棉花400万吨来算,也要三年才能把国库的棉花基本消化完。在这3年里面,储备棉仍以政府定价,因此其以何种价格、何种方案投放市场,仍然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说。

“1200万吨的国储棉在我们仓库里,就像老虎等着放出来一样!”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金凯认为,如何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采取一整套措施放储是道难题。“如果处理不好,后储备时代阵痛期可能会比三年更长。”

不过业界也认为,后收储时代的棉花新政,即在新疆试行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也被称为棉农直补),将有助于棉纺行业走出原料危机。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就是取消收储,棉花生产者按市场价出售棉花,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时,国家将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补贴。

一方面,新政策将直接决定棉花种植面积的稳定。过去三年,尽管临时收储政策保持了棉价的稳定上涨,但棉花种植面积仍连年缩减,今年又比去年缩减了12.6%。“这意味着过去的收储政策并没有真正惠农,没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改为棉农直补,与国际经验一致,也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说。

另一方面,新政策也有助于扭转目前棉花质量每况愈下的局面。山东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霞等不少企业家反映,现在国储棉里都是三四五级混搭,还有头发丝、塑料丝等三丝杂质。“用这样的棉花生产,纺织品的质量根本没法控制,更别提转型升级。”张红霞说,“对于高纱支企业,买来国储棉只能当库存。”

“现在国储棉的质量,不能说一塌糊涂,但绝对值得担忧。国棉在国际上没有一点竞争力。”杨世滨介绍,目前棉花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是缺位的。棉花临时收储后,收购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也在淡化,因为国家收储相较于纺织企业直接采购,把关不严,造成了原料端“重量不重质”。而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后,棉农和轧花厂必须把棉花卖出,国家才补差价,这有望使棉花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受重视。

不过高芳表示,在新疆试行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配套政策仍待完善。这个由“价补合一”改为“价补分离”的棉花新政策,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目标价格如何检测,价格暴跌时如何托底,以及非试点地区的棉农如何扶持,都需谨慎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阶段性的政策被迫长期化,应急性的政策被迫机制化,使得国家成为商家,政策替代了市场。新的棉花政策应避免重蹈覆辙。”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