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商旸
2014年06月23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朱保举(右)、黄礼君和他们曾经参与设计的餐馆拿号机。 |
眼前的这台机器让朱保举五味杂陈。
这是一台排队拿号机,通常出现在银行营业厅里。而现在,它站在了一家香辣风味餐厅的门口。朱保举走到机器边,很熟络地在触摸屏上点击着,下面的卡口吐出一张等位的纸条。
随后,朱保举拉着同来的朋友走进一家商场,很淡定地穿梭在不同的服装门店间,全然无视朋友不时显出的焦急,不紧不慢地挑了件新衬衣,直到手机响起。“可以去吃饭了,在咱前面还有一桌在等”,朱保举说,“刚才我输了手机号,有短信提醒。”
在过去的两年间,朱保举和他的合伙人创立了就餐排队项目,把同样的排队机送进了北京超过150家餐厅,在同类产品中拿到了最高的市场份额。
然而,这一切已经和他无关——5个月前,他选择了退出。
发现就餐排队的“痛点”
朱保举说,当初很看好就餐排队这个项目,是因为发现了“痛点”。“说白了,痛点就是问题,解决了,就有商机。”
发现这个痛点的人,正是朱保举最初的合伙人郑科(化名)。
2012年初夏,就在朱保举从清华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在北大的一家咖啡厅里,郑科说想设计一种排队机,既可以帮助餐厅准确记录排队状况,还能提示顾客需要等待的时间。
“他问我要不要加入,我觉得值得一试。”朱保举说,“顾忌风险,一开始只是兼职。”
3个合伙人组成的团队建立起来,郑科负责管理,来自北航的刘建(化名)负责技术,朱保举负责市场推广。2012年底,3人注册成立公司。
一旦进入市场,朱保举发现,自己还需要化解不断出现的“痛点”。
第一个痛点来自于如何获得市场认同。
“市场空白的反面是接受难度。餐厅会比较,用人力也能叫号,我凭什么要用你的机器”,朱保举说,“所以我们除了完善设备外,还设定了一个月的免费试用期,派专人帮助餐厅解决技术问题。”
朱保举所说的专人通常是他自己。“那时经常遭受质疑,甚至一个中专学历的服务员都可以骂你,心理上的落差很难受。”
虽然艰难,但产品还是渐渐被认同。第二个痛点随之而来:排队机技术门槛不高,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占领市场。
由于是兼职,朱保举只能利用下班或周末出去推介产品,加之北京城区广大,时间成本很高。尽管他竭尽全力,但进度仍不理想:半年只谈下了20家,同类产品也开始出现。
朱保举决定辞掉工作。
全职创业意味着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更要承受来自父母的反对。“决心不好下,但还是辞了职,因为创业有一种价值实现的快感。”朱保举说。
辞职之后的朱保举并不轻松,迎接他的是第三个痛点:如何组建和带领团队。
“就算我全职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市场开拓越快越好,需要几个人一起来做。”于是,朱保举开始组建销售部,并尝试着成为这个小小团队的领导者。
朱保举说,带领团队最重要的是了解不同成员之间的特点,以此分配不同的任务。“见客户时,有人冲锋,有人策应,有人支援,相互配合。”朱保举笑谈。带团队还要赏罚分明,“得能拉的下脸,虽然我脸黑,但真要做‘黑脸包公’,还真很难。”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