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辞去平稳工作创业,推广“餐馆拿号机”,却遭遇合作散伙

大学生就业故事:清华毕业生朱保举的再出发

记者 商旸

2014年06月23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股权分配不明成最大“痛点”

朱保举现在的合伙人黄礼君跟他差不多同时辞职“入伙”。“刚刚辞职那会,干劲特别足”,黄礼君说,“感觉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停下来。”

但他们还是停了下来,因为合伙人之间的股权分配不明,一个最大的痛点。

形成这个痛点的“病因”却是郑科的慷慨。创业之初,郑科提供了绝大部分资金,加之全职参与,面临的风险最大。

“当时我没有投入太多资金,又是兼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朱保举说,“在风险面前,我们是不平等的。”

合伙人之间承担风险的差异,在最初的股权分配中得到体现:郑科占股50%,朱保举占30%,刘建占20%。郑科虽然是最大股东,但朱保举和刘建的股权相加与之持平,仍然保存了话语权的均势。

然而,这次股权分配仅以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后来,郑科持股份额便增加了。他先是在刘建退出之后收购其股份,完成绝对控股。接着,因为没有出资,朱保举的股份被降到5%—10%之间。后来黄礼君全职加入后,郑科仅许诺其5%左右的股权,而且仍停留在口头上。

股权的变化意味着话语权的变化,朱保举慢慢觉得,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被打破了。

随着项目的推进,仅以郑科的个人投资已难以支撑公司运转,引入外来资本迫在眉睫。但大多数时候郑科都是独自与投资人谈判,朱保举和黄礼君很少参与。

“我们知道他在资金方面的压力,可我觉得他容易被投资人牵着鼻子走”,黄礼君说,“有投资人提出必须拓展新项目才能注资,他就迅速要涉足点餐、结算、采购软件。我告诉他这样太快了,但他不听。”

朱保举对资本一直保有谨慎的态度,“就是不想让外人稀释了我们的话语权,合伙人之间要保持利益的一致”,朱保举说,“可是没想到,最后却是内部生出‘痛点’,协商机制很难继续,我们已经不再像合伙人。”

朱保举和黄礼君选择离开。2014年年初,他们退出就餐等候项目,重新合伙,从头再来。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