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杜修贤:带着“历史瞬间”融入历史(图)

顾保孜

2014年06月17日11:13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60年杜修贤担任了周恩来的专职摄影记者。

1974年4月,此照见报后,标志着邓小平将接替患病的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

1971年5月1日,毛泽东和林彪最后一次同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

86岁高龄,杜修贤依然可以保持整支烟的烟灰垂而不落。

2014年6月11日中午,88岁的杜修贤老先生解脱了,在安贞医院卸下了插在身上的所有管子,从此没有了病痛,也没有了生命体征。他追随着他镜头中一个个先他离世的伟人身影,驾鹤西去。

提起杜修贤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杜修贤从1960年负责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又在1970年同时担任毛泽东主席专职摄影,他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位摄影记者。从1960年起,《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照片下很多都署有杜修贤的名字。他在中南海拍摄长达16年,是拍摄领袖时间最长、拍摄照片最多的一位资深老记者。16年里,杜修贤用他手中照相机为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可以说,他的镜头伴随着毛泽东与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走进垂暮之年,也伴随着共和国沉重的脚步,度过了20世纪70年代最为难忘的风云变幻岁月。他不仅用镜头记录了中美关系步入正常化精彩一幕,也拍摄了中日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过程。与此同时,杜修贤的镜头见证了林彪等人在庐山的“精彩”表演;聚焦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不平之路;定格了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最后的瞬间;触及到江青一伙抢班夺权等一系列历史严峻关头……于是这位原本平凡的摄影记者有了别样传奇的经历,使得他拍摄的许多新闻图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本人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南海摄影家。

一 大小眼高低肩的倔老头儿

杜修贤在政坛新闻上“行走”了近20年,离开中南海多年后,他还是那样不善言谈甚至外貌有点威严冷峻,回避好奇者刨根问底的访谈,更不允许作家们对他的经历进行任意的加工与联想。

我作为第一个采访杜老的作家,也是唯一一位长达20多年整理并解读他镜头内外故事的军旅作家,先后将他传奇的经历与鲜为人知的图片在我写作的《红墙里的瞬间》《红镜头》《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等书中加以展示。

我正式开始采访杜老是1990年,那年杜老63岁。尽管这位老摄影家已不再有当年在中南海里奔走如飞的速度,抓拍动作也不及以前敏捷,但他会不服老地告诉你:我今年36岁!

随着采访不断地进行,与他接触增多,便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和职业有关的特点。比如他长期用左眼对准取景框,右眼紧闭,久而久之,他古铜色的脸上出现了左眼大右眼小的“职业眼”。一旦举起相机,那只小的眼睛便会麻利地合上,从而保证左眼一目了然,取景迅速。

除了眼睛有大小之别,肩头还有高低之分。这也是长期背负摄影器材留给他的终身纪念。早年从事拍摄,肩头除了要背几部照相机,还要挎一个沉重的闪光灯充电箱,他又喜欢独用左肩,所以造成了左肩低右肩高的塌肩模样。只要一穿休闲装,特别是夹克什么的,就会出现前襟不对称的“独特款式”。不过他会幽默地告诉你:搞文化的人都不修边幅!

不过,杜老的大小不一的眼睛与高低不平的肩头,丝毫不影响他硬朗的气质与挺拔魁梧的身板。

还有,杜老吸烟技巧也堪称一绝。

谁见过吸完一支烟而不弹一次烟灰的人?杜老就有这个绝技,他的指间可以夹着弯曲而不散落的一寸多长烟灰,任意地动来动去。细一想,这种平衡功底也是和摄影有关。以前他可以用手端出四分之一慢速度,如果没有过硬的平衡功底,吸一支烟不落烟灰绝对是做不到的。曾经有一位采访他的摄影记者不服气,也点燃一支香烟,要和他一比高低,结果这位自认为有深厚平衡技巧的摄影记者,吸完一支烟,中途掉落了三次烟灰,其中一次掉落在自己的化纤衣服上,还给烧出一个小洞。而杜老烟蒂上的烟灰形成了一个弧形,坚持垂而不落,直到将香烟吸完,他才将一寸多长的烟灰弹进烟缸里。

见过杜老的人大多评价他是条汉子,如果相处久了,汉子前就要再加一个“倔”字。杜老的性格非常倔强且耿直。他不会作假,不会说奉承话,更不会拍马屁,甚至连接电话都不会温情地问一声你好,而是粗声莽喉对着话筒——讲话!不了解他的人会被他这特殊的方式吓一跳。

——你是杜老吗?

——差不多。

——您老近来好吗?

——凑合。

——想请您吃饭。

——不必了,有事电话里说,这也是精神会餐……

和他熟了,开始一点一点剥去酷似严厉的外表,窥探他善良温和的心灵。

二 周总理管他叫“杜三”

他说,这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周恩来总理,他对周总理的感情也最深。

周恩来总理素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著称,杜修贤跟随他十多年,不仅镜头里留下了一国总理风度翩翩的身影,也在脑海深处留下了总理慈父般的慈祥与严厉。

1960年春天,在新华社担任摄影记者的杜修贤被派往中南海记者站,到周恩来身边担任专职摄影记者。不久,周恩来在西花厅会见外宾,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和周恩来拍一张合影。

那一次,周恩来提前到了会见地点,他走进大厅就和事先抵达的记者们一一握手。杜修贤一见,赶紧跑到跟前为他们拍照,一连拍了好几张,最后周恩来走过来和他握手,刚握上手,周总理突然转过头对别的记者说:“我和老杜握手怎么没有人照相?”

杜修贤忍不住笑了:“相机在我手里,别人照不成啊!”

周总理并没有作罢,而是示意另一记者接过相机,为他们拍摄了一张握手的合影。直到今天,在西花厅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志,说到这儿,都说老杜幸运。他们从来都没有和周总理单独合影过,而杜修贤去西花厅不久,就有了一张合影,而且是周总理主动提议“补拍”的,这让大家羡慕不已。

除了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杜修贤去的最多的要算天安门城楼了。每年领导人总是要登上城楼庆祝“十一”和“五一”。而在城楼上,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喜欢走到城楼栏杆前,向城楼下的群众挥手致意。这时要想拍摄领导人的正面图像谈何容易。杜修贤为取得理想的拍摄角度,不得不将自己上半身悬到城楼栏杆外。有一次他刚对好焦距,突然觉得有人用手紧紧拽着他的衣角。他直叫别拽别拽,再拽镜头就照不全了。可是身后的手却越拽越紧,他还以为是负责警卫的同志,扭过头正想嚷嚷,话到嘴边却僵住了,拽他的不是别人,是周总理!

“要镜头不要命了,掉下去怎么办?”周恩来严肃地望着他,低声责备。

杜修贤也算是个刚强的硬汉子,多少困难面前都没落过泪。这时他的眼睛潮了,周总理充满爱意的责备,一直暖进心窝子。后来他在城楼上照相,周总理只要见他拼命三郎要镜头不要命劲头上来,便会悄悄过来拽着他的衣角。一次又一次,连杜修贤自己也数不清楚,周总理究竟拽过他多少次衣角。但周总理用手呵护他的生命一直温暖着他的记忆。

杜修贤相机拍摄的底片一角有一个“3”的阿拉伯数字。原来专职摄影记者也按照当时中央领导人排序分为拍摄毛泽东的是“1”、拍摄刘少奇的是“2”,杜修贤正好是“3”,这样底片一出来,就知道是哪位领导人的摄影记者拍摄的。

莫不是和“3”有缘分?周恩来在国外送杜修贤一个别名——杜三。这个带回国的名字,在中南海里竟然比他的本名叫得还响亮。老摄影师对这个名字也是格外钟爱,因为在他的记忆里,具有严谨风格的周总理也会来点出其不意的幽默,“杜三”这个名字就是周总理幽默的结果。

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由陈毅外长陪同出访亚非欧十四国,杜修贤随同拍摄采访。到达几内亚已经是1964年的年初,北京正是冰封大地的隆冬季节。可是位于赤道的几内亚却在火热的阳光下。白天热了一天,到了傍晚,周总理提议大家走出宾馆散散步。杜修贤提着相机,跟在周总理身后。大家在椰林大道上漫步,眺望蔚蓝色的大海,感受阵阵扑面的热风……

走着走着,周总理止住脚步,望望陈毅的秘书杜易,又看看正在一边抢镜头的杜修贤,说:“陈老总,你看老杜像不像非洲人?”

“嗯?”平时周总理很少开玩笑,陈老总没注意总理那幽默的眼神,一本正经回答说:“就是么!这么多天在非洲转,硬是把人都晒黑噢!”

周总理朝杜修贤招招手,“老杜你过来,过来!陈老总的秘书叫杜易(一),几内亚的总统叫杜尔(二),你嘛叫杜三……好不好?”周总理话没说完,陈老总先哈哈地笑了起来:“一二三,正好正好,杜氏家族,一家兄弟。”

身边的人被总理的“一二三”和陈老总滑稽的川腔逗得直乐。

“我有那么黑吗?”杜修贤用手摸摸脸。回国后,杜三这个名也带回了中南海,有人打电话到他家,找杜三。家人愣了,谁叫杜三啊?杜修贤指指自己自报家门,我就是杜三!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