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在泥土中叩问生命的意义——记时代楷模、农业科学家赵亚夫

2014年05月29日09:5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泥土中,叩问生命的意义

赵亚夫在镇江句容戴庄村有机桃园留影。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赵亚夫与本报记者在果树林里。本报通讯员 南琼摄

7年前,赵亚夫——一位农业科学家的名字进入我的视野。黝黑的皮肤,老树皮一般粗糙的手掌,一双裹满泥巴的运动鞋——这,就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两年前,再次来到赵亚夫“义务劳动”的地方——镇江句容戴庄村,我被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震惊:曾经最贫穷、最落后的村子,变成了殷实幸福的小康村。在赵亚夫的带领下,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而这背后,是他在山坡上被绊倒的十几个跟头、冒雨出现在农民家的画面、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土中的身影……我备受感动,连夜写下长篇通讯《五十一年兴农路——记江苏省镇江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发表在本报2012年8月16日头版头条。

今年大年初一,我又一次与这位老朋友相约。他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照例“跑”到戴庄,村里的农民说:“有他才算过年。”

而今,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我发现,在江苏大地、茅山老区,赵亚夫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53年岁月仿如一日?

在我心中,泥土是赵亚夫的本色。他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的梦想,诠释着自己的人生选择。

“为了革命,瞿秋白献出了生命;而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常州,赵亚夫的故乡。城西的瞿秋白纪念馆,是他每次回乡必去的地方,常常一待就是半天。

在农民心中,赵亚夫是大好人。而在这位大好人心中,“住”着一个英雄——瞿秋白。

赵亚夫的外婆家,紧挨着瞿秋白纪念馆。“1919年‘五四’运动,在体力透支和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瞿秋白、张太雷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在酷热中奔波于街头,联络、组织、演讲,而那时的瞿秋白还要忍受肺病煎熬的痛苦”“1935年瞿秋白不幸被捕,敌人逼他投降就范,他坚决拒绝,视死如归,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慷慨就义,年仅36岁”……外婆口中瞿秋白的故事,贯穿了赵亚夫的童年。与瞿秋白经常“一同出现”在外婆口中的,还有革命烈士张太雷,年仅29岁的他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实践了誓言——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

4岁时,赵亚夫到觅渡河小学读书,这是瞿秋白的母校。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赵亚夫的老师竟是瞿秋白的挚友——羊牧之。“先生当年讲课抑扬顿挫,每每讲到瞿秋白和张太雷时,就情不自禁地对我们说‘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探路共产主义,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赵亚夫回忆。

“为了革命,瞿秋白献出了生命;而我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赵亚夫自问了无数遍。

答案逐渐明晰。1958年,赵亚夫来到宜兴农林学院求学。“有一次,去县城的宜兴医院看病,一进大门,医院的院子和走廊里满满的人把我惊住了,皮包瘦骨的人坐在台阶上目光呆滞,还有奄奄一息躺在诊室门前等待救治的……”至今,赵亚夫仍常常梦到那天的场景。

当晚在日记里,赵亚夫写道:“我是学农的,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改变农村的面貌而努力呢?”

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带给农民幸福安康的日子而奋斗一生,这便是赵亚夫的人生选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