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对邓小平“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

龙平平

2014年05月12日10:13    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尺度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新认识,也是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要求。正确理解和运用好这个科学论断,对促进我们今天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威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建设,以持续快速的发展,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如期实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未来更加复杂险恶的国际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最终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显然,在社会矛盾凸显期,正确理解和运用好“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并非易事,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正本清源,澄清误解,把好方向。

第一,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不能孤立地将发展速度问题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不能认为只要坚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多种视角。发展速度只是其中的一个视角,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提出的一个方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很多很精辟,比如他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论述,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论述,等等。即使只从发展的角度谈社会主义,他也从来没有孤立地谈速度问题,他经常强调的至少有三句话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说,就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社会主义至少应该有三个综合要素,是富裕的,是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是精神文明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你可以说,缺了任何一条,就不是社会主义;但是,你决不可以说,只要有了其中一条就是社会主义。在发展问题上,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尤其是在强调要重视经济时,不能忘了政治;在强调发展速度时,不能忘了效益。不能孤立地将发展速度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这是我们正确理解“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科学论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从属性上看,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主要讲的是政治问题,是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处于弱势的客观事实出发,论述的是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环境中,社会主义靠什么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挥并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讲的是大战略,硬道理、大道理,而不是经济建设的具体问题。应用到经济上,这个论断指向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宏观发展的一个大原则,而不是指具体的经济政策。因此,不能庸俗化地理解这个论断,更不能不顾实际地将之简单套用于具体的经济问题、具体的经济项目,以此作为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理论依据。

第三,就经济发展而言,邓小平所强调的“快”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辩证的。能快则快,有条件快的就要力争快,千万不能丧失机遇,这是他强调的重点。他多次提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可见,他从来就不是孤立地讲“快”的。他所列举的这些地方,都是有条件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许多条件落后的地方,如四川、新疆、甘肃等地,他从未向当地的领导提出过快的要求。即使是对有条件发展快的地区,他也总是不忘提醒人们:“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因此,在发展速度问题上,正确理解邓小平提出的这个论断,就应该像他那样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第四,不能简单地把我国经济建设上长期积累和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归结为快速发展的结果,更不能以此否定“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当然,发展中,经济上也存在着许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诸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有人由此认为,经济上积累的这些问题,主要是长期发展太快造成的,根子在邓小平过分强调高速度,因此对“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论断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这种认识缺乏根据,是站不住脚的。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论证是严密的,论述是周全的、科学的。必须看到,发展速度,只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一个方面,要了解邓小平的整个经济思想,应该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和掌握他的全部论述。实际上,对于经济上存在的这些问题,邓小平发现得早,谈得多,谈得透。比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是他最早倡导全社会都要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是他最先提出自主创新问题。1984年他视察上海宝钢时就明确提出,“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他重视科学教育,不间断地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至于要妥善解决好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问题,他更是未雨绸缪,殚精竭虑,念念不忘。是他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倡导东西互补,城乡协调发展;他挂念共同富裕问题,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此,他还明确地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表。这些都说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准确地贯彻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我们就能够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应该承认,对这个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观点,我们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逐步地深入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弄清楚发展速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实践中解决好持续快速发展问题,这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一个大课题。

(原载《党的文献》2007年第2期)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