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金融改革,邓小平有过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是邓小平关于金融改革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邓小平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的高度,为我国金融改革给出的方法指导。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刻地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背景下,对比与我国同样处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越南在2008年发生的金融动荡,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金融改革的思想,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五点方法论启示。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把金融工作搞好,有效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这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
关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有一个著名的论断。1991年初,邓小平在上海视察听取上海市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时,针对浦东新区 “金融先行”的做法,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邓小平透过现代经济纷繁复杂的表象,敏锐地抓住了现代经济的核心,对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给出了科学定位,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辩证关系。
金融是人类社会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金融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现代经济中,金融的作用几乎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资源的配置、社会财富的分配,到货币发行、投资就业,再到价格水平、个人收入等等,无不通过金融活动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搞好金融工作,是推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话分正反两面。从正面来讲,如果金融搞好了,就会给经济发展注入很大的活力,带动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所说的“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在深刻认识金融的核心作用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货币制度和资本市场,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金融,有效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业的兴盛,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反之,如果金融这盘棋没有下好,必然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整个经济的动荡和滑坡,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最近发生在越南的金融动荡就是一个例证。自1986年12月越南正式实行“革新开放”以来,越南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迅速增加,创造了所谓的“红河奇迹”,越南也由此被列为“展望五国”之首(其它四国为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然而,自今年年初以来,越南经济形势急转直下,通货膨胀严重,股市楼市暴跌,越南盾急剧贬值,人民生活受到巨大影响,曾经的投资者的乐土一下子变成了烫手山芋。分析其中的原因,越南政府在金融改革过程中措施不力以至失当,进而导致金融出现问题,是最主要的因素。
(二)通货膨胀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理,就将成为诱发金融动荡甚至危机的一个危险因素。要适时调整货币政策,保持物价平稳,尽量避免出现通货膨胀,一旦出现,要高度重视并立即治理。
邓小平十分重视通货膨胀问题。首先,他对通货膨胀的危害有着深刻认识。1988年夏天,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抢购商品、挤提存款的风潮,物价指数一下子上涨了18.5%。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得太快,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困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8页。]1990年3月3日,他在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论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时,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害提到关系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他尖锐地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从世界各国治理国家的实践来看,确实如邓小平所判断的,通货膨胀如果不及时治理,就会引发国民经济的无序和混乱,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危及社会稳定。
同时,邓小平还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方法有精彩论述。1985 年1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经济工作,谈到货币发行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问题时指出:生产增长速度降低1%至2%不要紧。改革走一步看一步好,但是也不要丧失时机。时机丧失了很可惜。票子发那么多,外汇降下来那么多,这是风险。[ 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7页。]同年5月15日,在会见新加坡前第一副总理吴庆瑞时,邓小平再次提到货币发行问题:去年12月,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刚刚公布不久,就出现了多发行100亿元票子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出现后,国内有人提出了疑问,更多的人是担心。对这种事,我们应该十分注意,切实总结经验教训。倘若出现,发现要早,纠正要及时,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事业顺利进行。[ 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045-1046页。]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即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因此,适时调整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好货币发行量,使货币发行量与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流通量相适应,是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
越南的这次金融动荡,究其起因就是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时,政府没有采取得力措施预防通货膨胀,而当通货膨胀出现后,政府的调控措施效果也并不明显。
自2000年以来,越南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的高水平,2007年更是达到8.5%。然而,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物价的上涨,特别是2007年以来,越南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增速过快,2007年固定资产实际投资增速达到29%的高位,[ 参见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全球调研团队:《越南的未来以及未来的“越南”——对越南金融动荡的分析与预测》,载www.boc.cn网站。]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的苗头;而从国际环境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巨额热钱开始逃离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寻求新的投机场所,加上石油、粮食等重要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进一步加剧了越南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在这种形势下,越南政府本该迅速调整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因为如果本国货币紧缩不够及时,对需求压制不够大,那么通胀压力将直接导致本国通胀预期的产生,并导致人们对本国货币需求降低,对各种商品包括外汇的囤积需求增大,倘若放任这种通胀预期,通货膨胀就会发生并愈演愈烈。但是,面对这种局面,越南政府既想维持经济高增长,又不愿付出调控代价,迟迟不愿意提高基准利率、削减低息贷款规模或者通过加税来遏制总需求等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越南政府在通货膨胀压力面前的不作为,致使越南的信贷增速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保持了快速上涨的态势。2007年,越南国内信贷全年增速高达54%,今年第一季度国内信贷同比竟然增长65%。
越南政府在遏制通货膨胀问题上的优柔寡断终于酿成了苦果。从今年5月开始,越南终于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据越南政府公布的数据,越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2007年同比增幅从今年年初10%左右到5月份已攀升至25.2%。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42.35%,国产食品类同比涨幅高达67.84%。6月份CPI同比增幅再创新高,达到26.8%。[ 参见苏文:《越南放宽汇率波幅至2%》,载《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27日。]通货膨胀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有些地方人们不堪忍受通胀之痛,出现了抗议、罢工甚至冲突等情况。根据越南劳动部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15个月里,越南发生了高达600次的罢工。尽管后来越南政府已认识到了通胀的严重性,出台了包括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目标、继续加息、降低经常项目赤字、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等调控政策,但由于错过了最佳的调控时机,单凭紧缩政策已难以化解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困局,而且由于一些措施出台前准备并不充分,以致宽严失当,更加剧人们对局势的悲观预期,恶化了金融动荡局面。
越南由通货膨胀引发严重金融动荡的事实,再次证明了邓小平关于通货膨胀论断的正确(此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明证)。结合越南由通货膨胀引发严重金融动荡的教训,邓小平关于通货膨胀的论断至少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通货膨胀危害巨大;第二,治理通货膨胀要及时,愈早愈好;第三,灵活、合理调整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第四,为了预防或治理通货膨胀,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