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金融改革思想中蕴含的方法论启示 

——兼析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原因

高长武

2014年05月06日09: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三)利用外资是一柄“双刃剑”。在利用外资问题上,要坚持既积极又适度的原则,既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发展,又不断提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避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

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转型之初往往面临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而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利用呢?对此,邓小平有过多次论述。

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积极利用外资。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利用外资的问题。1979年10 月4 日,他在中共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应该坚持”。“外资是两种,一种叫自由外汇,一种叫设备贷款。不管哪一种,我们都要利用,因为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个条件不用太可惜了。”[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 同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时,又进一步指出:“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4页。]此后,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邓小平也特别强调,利用外资要合理、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外资,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谈到当时的任务和形势时指出:“我们要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对外借债是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邓小平在多个场合对此作出过分析。1983 年1 月12日,邓小平会见墨西哥统一社会党代表团,在谈到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时,他说:建设量力而行,这是我们的方针。宁肯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欠太多的债,借债必须放在有能力偿还的基础上。[ 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881页。]1985 年9 月21 日, 邓小平在会见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时又以拉丁美洲国家为例,说明举债过多的路“我们是不可以走的”[ 转引自高屹、许保利:《邓小平论中国金融改革问题》,载《中国金融》1999年第10期.]。1986 年12 月19 日, 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再次强调:“对借外债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国家借了很多外债,不能说都是失败的,有得有失。”“我们要借鉴两条,一是学习他们勇于借外债的精神,二是借外债要适度,不要借得太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3页。]邓小平这三段分析所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举债要适度,而衡量适度的标准是借债规模是否与偿还能力和经济实际相适应。

上述两个方面是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的两个基本点,二者不可偏废,互相联系,忽视了哪一点,都不利于经济发展。面对本国资金困难的局面却不敢大胆、有效利用外资,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个损失;而盲目地不加限制地引进外资,则容易导致本国经济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削弱经济自主度。对于寻求改革和开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说改革和开放之前或乍一开始的时候,容易犯排斥外资的错误的话,那么,当改革到了一定阶段,就往往容易陷入过分依赖外资的误区。今年越南的金融动荡之所以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南经济过分依赖外资。

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越南于1987年实施了《外国投资法》,对一些建设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的引资采取了极为宽松和优惠的政策。同时,越南还提供了更多优惠的外部融资条件,比如,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提高其对境内金融机构的参股比例等,来降低外国企业投资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政府政策的引导使越南吸引外资的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91年,越南利用外资的总规模仅为10亿美元左右,而截至2007年,越南累计批准9500多个外商直接投资(FDI)项目,合同金额约达980亿美元。仅2007年一年,FDI总额就达到178.56亿美元,为2006年76.66亿元的232.9%,约占整个越南GDP的1/4。今年前5个月, 更多的FDI流入越南,达到147亿美元,占到今年预计GDP的1/6强。这些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波动的资本市场。据统计,越南股市大约一半的交易量来自外国投资者,今年5月份这一数字高达77%。[ 参见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全球调研团队:《越南的未来以及未来的“越南”——对越南金融动荡的分析与预测》,载www.boc.cn网站。]外资在越南股市的投资总额约占越南股市总市值的25%。在2007年3月最高点1170点时,外资在越南股市的投资总额,按照当时市值计算,竟然达到了越南GDP的40%。另一方面,为了尽快缩小与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差距,越南政府持续高投资,大量举借外债。根据世界银行早先的预测,今年越南的外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占GDP的30.2%),且有不少将在今年到期。截至2007年3月份,越南的外汇储备总额为185.33亿美元,[ 参见李欣:《越南经济亮红灯》,载《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年6月12日。]即便以30%的高增长率估计,今年越南的外汇储备也就是接近240亿美元,与外债规模大致持平。

分析上面的数据可以得见,越南经济的增长对外资的依存度很高,而内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对较低。从表面上看,大量外资流入似乎缓解了越南的财政资金紧张问题,但是,一旦越南经济形势出现波动,曾经热情高涨的外资就会选择迅速逃离。而且,有些外资实质上是国际热钱在“投资”的外衣下进入越南的,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投机攫取暴利,它们来得快,跑得更快。这大大增加了越南经济的不稳定性,严重降低了越南经济抗御风险的能力,外资大量撤离给越南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由此可想而知。而事实上,从今年5月开始,越南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越南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越南CPI相比2007年继续上涨,上涨幅度到6月份超过26%,刷新了10年来的最高纪录;6月11日,越南股市跌至370点,与2007年3月12日的最高指数1170点相比,缩水68%;越南两大主要城市胡志明市和河内的房地产价格已较最高点下跌15%-20%,一些黄金地段楼价下跌甚至超过50%;越南盾也在连续下跌2个月后,6月11日再跌2%,1美元兑换16623.50盾,创下1998年8月11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参见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全球调研团队:《越南的未来以及未来的“越南”——对越南金融动荡的分析与预测》,载www.boc.cn网站。]越南金融业一时处于飘摇动荡之中,越南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

从上述越南的情况来看,利用外资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关于积极而又合理利用外资的思想,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四)成熟健康的银行体系是抵御金融风险、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充分发挥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杠杆作用。

银行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微观主体,也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因此,建立成熟健康的银行体系,应该成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的现实起点。邓小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抓住了问题的要点。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针对计划体制下银行形式单一、经营不独立、资金供给效率低等弊端,高瞻远瞩地提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0页。] 1986 年12 月19日,邓小平再次指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 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159页。]邓小平所说的要“真正办成”的“银行”应该有两大类。一是商业银行。1979年10月8日,邓小平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时插话说:是不是设想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更新技术的杠杆。银行本来是要生利的,可是我们现在的银行只是算账,当会计,并没有真正起银行的作用。[ 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页。]具体地来说,邓小平这里所指的银行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货币的现代企业。只有这样的银行才能有效地配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发展经济、更新技术的杠杆”。二是中央银行。邓小平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只是“货币发行公司”和“金库”,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具备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职能的经济宏观调控部门。

根据邓小平关于银行改革的思想,从1979 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以银行改革为突破口的金融体制改革。经过30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由“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家全国性股份银行和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地方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部分外资银行等组成的比较健全的银行体系。这些银行适应并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真正起到了“经济杠杆”的作用,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为保持我国金融和经济稳定、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保障。当然,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在这次越南金融动荡中,越南银行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首先是越南央行。越南投资过热的预警在2007年下半年早已拉响。2007年,越南贷款增长幅度接近50%,CPI增幅也达到了10%的高点。到了今年,银行系统的信贷增长仍在持续,CPI继续上扬,居民实际生活水准开始下降,内需出现明显不足,这时,通货膨胀上行的形势已非常明显。但或许是由于越南央行对通胀的严峻形势根本就没有认识清楚,亦或被连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蒙蔽了眼睛,越南央行并没有迅速采取措施,比如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监管和限制信贷投放等。其次是商业银行。越南银行比较多地存在着机构发育不成熟、资本金不充分、放贷监管不严、脱离经济发展等问题。许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没有把重心放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上,而是将大量资金投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比如一些合资银行股票抵押贷款量占全部贷款的30%-40%,这不仅制造了很多经济泡沫,而且使银行体系直接受到股市风险的威胁。也有不少银行在对企业还款能力没有进行认真考察的情况下,给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贷款,形成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因此,越南民众对本国货币和银行体系明显信心不足,个人储蓄中仅有大约40%放在银行,其它以美元、黄金等形式存在,以至于出现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还有新建楼盘以黄金开价的有意思的现象。如此以来,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银行不仅没能在“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中很好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给越南金融稳定提供有效保障,而且成为这次金融动荡的诱因。这也充分表明,“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完善银行体系,对于一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多么重要。

(责编:张湘忆、谢磊)